除了收拾贝勒,皇太极还搞了个更重要的改革——重用汉人。以前后金只信任满族人,汉人要么当奴隶,要么只能干粗活。皇太极觉得:“明朝比咱们人多、文化高,要是不用汉人,咱们永远打不过明朝。”他不仅把投降的明朝官员提拔起来当官,还开了“科举”,从汉人里选有文化的人做官。比如范文程,本来是明朝的秀才,投降后金后,被皇太极重用,后来成了清朝的“开国文臣之首”。
就这么着,皇太极用了几年时间,把后金从一个“家族企业”改成了“正规公司”,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里,还吸纳了不少汉人人才,后金的实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明朝有个让他头疼的人物——袁崇焕。这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本来是个文官,却偏偏会打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就是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轰退的,还受了重伤,没多久就死了。可以说,袁崇焕不仅是明朝的“辽东屏障”,还是皇太极的“杀父仇人”(虽然不是直接杀的,但间接有关系)。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刚继位,就想替老爹报仇,也想试试自己的本事,于是率军攻打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锦州。可袁崇焕早有准备,在城墙上架满了红衣大炮,后金军队一靠近,就被轰得人仰马翻。皇太极打了半个多月,不仅没打下城池,还死伤了不少士兵,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兵。这就是历史上的“宁锦大捷”。
吃了大亏的皇太极,终于明白:袁崇焕不好惹,硬拼肯定不行,得玩点计谋。他开始研究袁崇焕的弱点——袁崇焕虽然会打仗,但脾气倔,跟明朝的朝廷关系不太好,尤其是跟魏忠贤那帮阉党,更是水火不容。
当时明朝的皇帝是天启帝,整天就知道做木工,朝政全被魏忠贤把持着。魏忠贤看袁崇焕立了大功,心里嫉妒,就到处说袁崇焕的坏话,说他“拥兵自重,想谋反”。袁崇焕气得不行,主动辞职回了家。
可没过多久,天启帝死了,崇祯帝继位。崇祯帝想挽救明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给杀了,还把袁崇焕召回北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让他负责辽东军务。崇祯帝拉着袁崇焕的手说:“朕把辽东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帮朕守住!”袁崇焕一时热血上头,说:“陛下放心,臣五年之内,一定能平定辽东!”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又回来了,心里咯噔一下,但很快就有了新主意。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锦州,率领大军从蒙古草原绕了个大圈,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北京城里一下子乱了套,崇祯帝吓得不行,赶紧下令让袁崇焕率军回援。袁崇焕接到命令后,连夜率军赶回北京,在广渠门跟后金军队打了一场硬仗,把皇太极击退了。可就在这时候,皇太极的“反间计”开始了。
他故意抓了两个明朝的太监,然后让自己的手下在太监能听到的地方“聊天”,一个说:“咱们跟袁大人(袁崇焕)早就约好了,等咱们打进北京,他就开城门投降,到时候咱们一起平分明朝的天下!”另一个说:“对啊,袁大人这次故意让咱们绕到北京城下,就是为了逼崇祯帝投降!”
然后,皇太极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太监一回到北京,就赶紧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崇祯帝。崇祯帝本来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还让后金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心里早就对袁崇焕有了怀疑。这下听了太监的话,更是深信不疑,当场就下令把袁崇焕抓了起来。
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凌迟处死。《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袁崇焕死的时候,北京的老百姓还以为他真的是汉奸,纷纷冲上去抢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死了,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不用一兵一卒,就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此,明朝的辽东防线,再也没有能跟皇太极抗衡的将领了。
除掉袁崇焕后,皇太极又开始对付明朝的另一个厉害人物——洪承畴。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进士,跟袁崇焕一样,也是“文官带兵”的典范。他早年在陕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很有一套,被崇祯帝视为“救火队长”。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皇太极率军攻打辽东的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崇祯帝求救。崇祯帝赶紧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让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去救援锦州。洪承畴到了辽东后,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加固城池,囤积粮草,一开始还打退了几次后金军队的进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