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城头霸业兴,小白逆袭显威名。
管仲相佐成佳话,九合诸侯号令行。
晚年昏聩宠奸佞,霸业倾颓转瞬惊。
功过是非留史笔,春秋一霸任评说。
公元前686年,齐国都城临淄的空气里,都飘着一股血腥味。国君齐襄公是个出了名的狠角色,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杀大臣、杀诸侯,和自己的亲妹妹文姜私通,把妹夫鲁桓公给弄死。底下的人早就吓得天天提心吊胆,就盼着这尊“瘟神”早点倒台。
终于,两个叫连称、管至父的大夫忍不住了,趁着齐襄公去贝丘(今山东博兴)打猎的机会,发动政变,把齐襄公给杀了。可杀了国君,问题来了——谁来当新国君?
当时齐国的公子里,有两个最有资格:一个是公子纠,他妈是鲁国人,这会儿正躲在鲁国;另一个是公子小白,他妈是卫国人,躲在莒国(今山东莒县)。这俩兄弟,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谁先跑回临淄,谁就能抢占先机。
鲁国国君鲁庄公是公子纠的舅舅,自然帮着外甥。他不仅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叫管仲的人,带着一队人马去半路截杀公子小白——毕竟斩草要除根,先把小白弄死,公子纠的国君之位就稳了。
管仲这人文武双全,脑子还活泛,他算准了公子小白会从莒国走小路回临淄,就带着人埋伏在必经之路的草丛里。果然,没过多久,就看到公子小白的车队过来了。管仲二话不说,拿起弓箭就射,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腰上。只听“哎呀”一声,公子小白一头栽倒在车里,不动了。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心里美滋滋的,赶紧回去跟鲁庄公和公子纠报喜:“小白已经被我射死了,咱们慢慢走,不用急!”公子纠一听,也松了口气,队伍走得比蜗牛还慢,原本几天能到的路,硬生生拖了十几天。
可他们不知道,管仲这箭射偏了——没射在要害上,正好射在了公子小白腰上的带钩(古人系腰带的金属钩)上。小白也是个机灵人,他知道管仲没走远,赶紧假装被射死,连气都不敢大喘。等管仲的人走了,他立马爬起来,让车夫快马加鞭,抄近路往临淄赶。
就这么着,公子小白比公子纠早了好几天回到临淄。他一回来,就找到了齐国的重臣高傒、国懿仲。这俩老臣早就看不惯鲁国干涉齐国内政,又见小白行事果断,就拍板支持小白,立他为新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这边公子纠带着鲁国军队慢悠悠到了临淄城外,才发现城门紧闭,城楼上挂着的旗子,写的竟是“齐君小白”四个大字。公子纠和鲁庄公都傻了眼:“小白不是死了吗?怎么还成国君了?”
齐桓公当然不能让他们进城,直接派军队打了出去。鲁国军队本来就理亏,又没准备,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连鲁庄公都差点被活捉。没办法,鲁庄公只能认怂,不仅杀了公子纠,还把管仲捆起来,送给了齐桓公——他以为齐桓公恨管仲入骨,肯定会把管仲千刀万剐。
可鲁庄公又错了。齐桓公一开始确实想杀管仲,毕竟这小子差点要了自己的命。但他的老师鲍叔牙却拦着他说:“大王,您要是只想当一个守成的国君,有我和高傒就够了;可您要是想称霸诸侯,就必须重用管仲!这小子的本事,比我强十倍!”
齐桓公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他知道鲍叔牙不会骗自己,立马消了气。等管仲被押到临淄,齐桓公亲自去城门口迎接,还当场任命管仲为“上卿”,让他主持国政。这一下,满朝文武都惊呆了——国君不仅不杀仇人,还让仇人当大官,这操作也太离谱了!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齐桓公这步棋走对了。管仲一上任,就给齐国来了一场“大改革”,把齐国从一个乱糟糟的国家,硬生生改成了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而齐桓公和管仲的组合,也成了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君臣CP”。
管仲刚当上上卿,就给齐桓公递了一份“改革计划书”。齐桓公一看,眼睛都直了——这哪是改革,简直是把齐国从头到脚换了个遍!
首先是经济。当时齐国的老百姓,要么靠种地吃饭,要么靠打鱼晒盐过活,可赋税重得吓人,很多人都逃去别的国家了。管仲说:“要想让老百姓留下来,就得让他们有钱赚。”他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相地而衰征”。简单说,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收税——好地多收点,坏地少收点,甚至不收。这样一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原来荒着的土地,都被开垦出来,齐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
第二件是“官山海”。齐国靠海,盛产鱼和盐;境内还有矿山,盛产铁。管仲就建议齐桓公,把盐业和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管理。老百姓要打鱼晒盐、开矿炼铁,都得向国家交税,或者把产品卖给国家,再由国家统一卖给其他国家。
这招太狠了!当时其他国家要么缺盐,要么缺铁,都得从齐国买。齐国把盐价和铁价稍微提一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据说,光是盐业的收入,就比原来全国的赋税还多。齐桓公看着国库一天天满起来,笑得合不拢嘴:“管仲啊管仲,你真是我的财神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