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一看,急得跳脚:“大人!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去长安,弘农郡就是个小县城,打下来也没用,要是在这儿耽误时间,隋军的援军就追上来了!”可杨玄感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还说:“我连洛阳都敢打,还怕一个小小的弘农郡?等我打下弘农郡,杀了杨智积,再去长安也不迟!”
结果,弘农郡虽然小,城防却很坚固。杨玄感率军攻了三天三夜,都没攻下来。而这时候,于仲文、屈突通等人的军队已经追上来了,把杨玄感的军队团团围住。杨玄感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可已经晚了——他的军队本来就疲惫不堪,再被隋军这么一围,很快就败下阵来。弟弟杨玄挺也在战斗中被杀死,杨玄感抱着弟弟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都怪我,都怪我不听你们的话!”
没办法,杨玄感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继续往西逃,可隋军一直在后面追。逃到阌乡(今河南灵宝西)的时候,他的军队只剩下几十个人了,粮食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挖野菜充饥。有一天,杨玄感跟手下躲在一个山洞里,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面带绝望,他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想救天下老百姓,结果却把你们害成这样,我对不起你们啊!”
手下劝他:“大人,咱们现在还有机会,只要能逃到关中,找到当地的反隋势力,咱们还能东山再起!”可杨玄感知道,自己已经没机会了——隋军到处张贴他的画像,悬赏捉拿他,不管他逃到哪里,都躲不过去。
这天晚上,杨玄感带着几个亲信想偷偷渡过黄河,结果被隋军的巡逻队发现了。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杨玄感的亲信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和弟弟杨积善。杨积善看着哥哥,哭着说:“哥,咱们不能被隋军抓住,不然会被凌迟处死的!让我杀了你,然后我再自杀,这样咱们还能留个全尸!”
杨玄感看着弟弟,点了点头:“好,我这辈子,成也雄心,败也雄心,不后悔!只是可惜了我的父母,还有跟着我的兄弟们!”说完,他闭上眼睛,杨积善咬着牙,举起刀刺向了杨玄感。杀了哥哥后,杨积善也想自杀,可还没等他动手,隋军就冲了上来,把他活捉了。
隋军把杨玄感的尸体运到洛阳,杨广下令将他的尸体切成碎块,暴晒在洛阳街头,还让老百姓去踩踏。至于杨积善,杨广觉得他“大逆不道”,不仅杀了他,还把他的尸体也暴晒在街头。杨家的其他成员,除了少数人逃跑外,大多被杨广处死,曾经显赫一时的杨家,就这样彻底败落了。
《隋书》里记载,杨玄感死后,杨广还不解气,问身边的大臣:“杨玄感一个书生,居然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这是为什么?”大臣苏威回答:“陛下,老百姓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所以才会跟着杨玄感反。要是陛下能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不会有人反了。”可杨广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觉得苏威在讽刺他,把苏威骂了一顿。
杨玄感的反隋大业,从一开始就自带“爆款潜质”——有老爹留下的人脉和声望,有合适的“创业风口”(杨广征高句丽,民怨沸腾),还有李密这样的“顶级军师”,可最后还是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咱们回头复盘一下,会发现他这辈子犯了太多“致命错误”,每一个都把他往绝路上推。
第一个错误:选错了“创业方向”——放弃上策,死磕洛阳。李密的上策,是当时最稳妥、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案。要是杨玄感能率军北上,截断杨广的退路,前线的隋军没了粮草和后援,用不了多久就会崩溃,杨广就算想回来,也没那么容易。可杨玄感偏偏觉得洛阳“香”,非要去打这个“硬骨头”。结果呢?洛阳没打下来,还被隋军的援军包围,白白浪费了“先发优势”。这就像现在的创业者,放着市场空白的蓝海不做,非要去跟行业巨头抢红海市场,最后只能被巨头按在地上摩擦。
第二个错误:听不进“专业意见”——把军师的话当耳旁风。李密作为隋末顶尖的谋士,提出的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杨玄感却因为自己的“ego”(自尊心),一次次否定李密的正确意见。比如攻打洛阳时,李密劝他分兵拦援军,他不听;撤退时,李密劝他别打弘农郡,他还是不听。最后,他用自己的失败,完美诠释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哦不对,是“不听军师言,死得真叫惨”。
第三个错误:关键时刻“情绪化决策”——被愤怒冲昏头脑。攻打弘农郡那事儿,纯属杨玄感“情绪化决策”的灾难现场。杨智积不过是用了个“激将法”,就把他骗得团团转——人家明摆着是想拖延时间,等隋军援军来包饺子,他倒好,当场就忘了“去长安抢根据地”的正经事,一门心思要跟杨智积“赌口气”。这就像现在打游戏,本来队友都喊着“赶紧推水晶”,结果有人被对面骂了两句,非要冲上去“1v5”,最后不仅自己送了人头,还把全队的胜利都给葬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