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率军北上,直捣涿郡,截断杨广的退路。这样一来,前线的隋军没了后援,用不了多久就会不战自溃,杨广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中策:向西进军,攻占长安,凭借关中的险要地势,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就算杨广回来,也很难攻破长安,到时候咱们就能跟他长期对峙。
下策:直接攻打洛阳,不过洛阳城防坚固,要是打不下来,等杨广的援军一到,咱们就会陷入被动。
按说李密这三条计策,条条都切中要害,尤其是上策,简直是“一剑封喉”的妙棋。可杨玄感听完,却皱起了眉头——他觉得上策太冒险,毕竟涿郡离黎阳太远,路上还得跟隋军打仗,万一走漏消息,就全完了;中策也不行,长安是隋朝的都城,防守肯定严,打起来太费劲;只有下策最“稳”——洛阳离黎阳近,而且洛阳是隋朝的“第二都城”,拿下洛阳就能名声大噪,还能招揽更多人加入。
李密一听杨玄感要选下策,急得直跺脚:“杨大人,洛阳这地方就是个‘坑’啊!咱们现在人少,必须速战速决,要是在洛阳耗着,等杨广的援军一到,咱们就完了!”可杨玄感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是“老板”,李密只是个“军师”,最终拍板的还得是自己。他当场宣布:“就按我说的办,攻打洛阳!”李密看着杨玄感固执的样子,心里暗暗叹气:这大哥,怕是要把一手好牌打烂啊!
杨玄感率军攻打洛阳的时候,洛阳城里的守军其实没多少——当时杨广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了高句丽前线,洛阳只有越王杨侗(杨广的孙子)和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樊子盖虽然是个文官,可挺有骨气,一看杨玄感来了,立马下令紧闭城门,还组织士兵在城墙上设防,准备跟杨玄感死磕。
杨玄感一开始打得还挺顺利,他让弟弟杨玄挺率军攻城,自己则在城外坐镇指挥。杨玄挺也是个猛将,带着士兵架着云梯往上冲,洛阳城的守军好几次都快顶不住了。樊子盖急了,当场杀了几个临阵退缩的士兵,才勉强稳住军心。
这时候,洛阳附近的官员也纷纷率军来支援,比如河内郡主簿于仲文、武贲郎将屈突通等人,都带着军队往洛阳赶。杨玄感的手下劝他:“大人,咱们得赶紧分兵拦住这些援军,不然等他们到了,咱们就会被两面夹击!”可杨玄感又犯了“选择困难症”——他觉得攻城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分兵去拦援军,攻城的兵力就不够了。结果,于仲文、屈突通等人的军队很快就到了洛阳城外,跟城里的守军里应外合,杨玄感的军队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
更坑的是,杨玄感还犯了个“低级错误”——他居然放了杨侗。有一次,杨玄感的士兵抓住了杨侗的侍从,从侍从身上搜出了杨侗写给杨广的求救信。杨玄感的手下建议:“不如咱们用侍从当人质,逼杨侗开城门投降。”可杨玄感却觉得:“我是为了救天下老百姓,不是为了杀皇室宗亲,放了他吧。”结果,侍从回去后,把城外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侗,杨侗更坚定了死守洛阳的决心。
李密看着杨玄感一顿“骚操作”,心里别提多憋屈了。他又一次劝杨玄感:“大人,现在咱们已经被援军包围了,洛阳也打不下来,赶紧撤军吧!咱们去打长安,还有机会翻盘!”可杨玄感还是不听,他觉得自己还有几万人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打下洛阳。结果,他的军队在洛阳城外耗了一个多月,不仅没打下城池,反而因为粮草短缺、士兵疲惫,战斗力越来越差。
有一次,杨玄感打了个小胜仗,居然飘得不行,跟手下说:“我听说古代的英雄,比如齐桓公、晋文公,都要‘九合诸侯’才能称霸。我现在才打了一仗就赢了,是不是比他们还厉害?”李密一听,差点没被气笑,赶紧劝他:“大人,现在还不是骄傲的时候!隋军的援军越来越多,咱们得赶紧想办法突围,再这么下去,咱们都得死在这儿!”可杨玄感根本没把李密的话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有个叫李子雄的将领,也劝杨玄感:“咱们现在被困在洛阳,要是屈突通的军队渡过黄河,跟于仲文汇合,咱们就彻底没希望了!不如咱们假装投降,骗屈突通放松警惕,然后趁机偷袭他!”杨玄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按李子雄说的办。可屈突通是个老江湖,早就看穿了杨玄感的计谋,根本不上当。杨玄感的偷袭计划彻底失败,军队的士气也跌到了谷底。
眼看洛阳打不下来,援军又越来越多,杨玄感终于慌了。他赶紧找李密和李子雄商量:“现在怎么办?咱们总不能在这儿等死吧!”李密说:“还能怎么办?赶紧往西逃,去打长安!长安现在兵力空虚,咱们还有机会拿下它,建立根据地!”杨玄感这时候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听李密的,率军往西撤退。
可杨玄感这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刚撤了没几天,就又开始犯浑。路过弘农郡(今河南灵宝)的时候,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故意在城墙上喊:“杨玄感!你就是个胆小鬼,打不过就跑,有本事你攻城啊!”杨玄感一听就火了——他这辈子最受不了别人说他胆小,当场就下令:“停止撤退,攻打弘农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