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试验基地飞行测试的成功,如同一颗璀璨的信号弹,照亮了深空之眼项目通往更高目标的道路。回到研究所后,团队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太久,而是立即投入了新一轮的攻关。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羊羽办公室的白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白板上画着一个复杂的三维坐标系,分别标注着空间站搭载型舰载型机动平台型三个发展方向。
林夕推门而入,手里拿着加密文件。哥,上级正式批准了我们的三期发展规划,但要求我们在十八个月内完成空间站搭载型号的原理样机研制。
羊羽接过文件,眉头微蹙:十八个月?这个时间表相当紧张。空间环境比高空环境更加苛刻,辐射、微重力、极端温差...每一个因素都是巨大挑战。
但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果成功,我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兆瓦级激光武器空间部署的国家。
当天下午,研究所召开了全体项目组成员大会。能容纳三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不少人站在走廊上通过视频参会。
羊羽站在讲台上,背后的巨幅显示屏展示着项目的宏伟蓝图:同志们,我们即将开启星海征程。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真正的技术革命。我们需要将系统重量再减轻50%,体积缩小60%,同时抗辐射能力提高一个数量级,能源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这些指标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
林夕接着详细介绍了技术攻关计划:我们将成立三个专项攻关组:第一组负责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发,目标是实现45%的电光转换效率;第二组专注于超轻量化抗辐射材料研究;第三组攻关空间环境下的热管理技术。
会议结束后,研究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超级计算机全天候运行着复杂的仿真模拟。
新材料实验室里,赵教授团队正在测试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和稀土元素的新型复合材料。传统的铝合金在太空辐射环境下会产生脆化现象,我们这种新材料不仅重量轻,还能有效抵抗高能粒子轰击。
与此同时,能源团队在地下实验室进行着高风险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测试。的一声闷响,又一次试爆发生了。
又失败了,张工程师擦着额头的汗水,电解液的稳定性还是不够。
尝试用固态电解质替代如何?年轻的博士后方芸提出建议,虽然离子电导率会降低,但安全性大大提高。
光学实验室里,李工团队面临的是另一个难题: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保持光学元件的精确对准。地面上的调校方法在太空中完全失效,我们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
经过数周的尝试,他们设计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自动补偿因温度变化和微重力引起的形变和偏移。
三个月后,项目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突破。赵教授团队成功合成了新型复合材料,测试表明其抗辐射性能比传统材料提高了十倍,重量却只有三分之一。
但是成本太高了,林夕在评估会议上指出,每公斤造价相当于黄金的二十倍,根本无法大规模应用。
羊羽沉思良久: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考虑成本。小批量生产足够原理样机使用的材料。
几乎同时,能源团队也传来了好消息。方芸的固态电解质方案经过37次配方调整后,终于实现了安全性和性能的平衡,能量密度达到了现有产品的2.5倍。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空间环境模拟测试。当第一个工程样机被送入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舱后,连续出现了多个意外故障:真空环境下润滑剂挥发导致机械卡死、低温条件下电子元件失效、辐射环境中控制系统误动作...
这比我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陈东升在故障分析会上坦言,太空环境对每个细节都极其苛刻。
羊羽决定调整策略:我们不能等所有子系统完美后再进行整合。立即启动并行工程,所有团队同步推进,每周进行一次全系统联调。
这个决定大大加快了进度,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矛盾、信号干扰、时序不同步等问题层出不穷。协调会议上经常爆发激烈争论。
你们的电源波动影响了我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那是因为你们的负载变化太剧烈!
在这样的摩擦与碰撞中,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克。团队开发出了太空专用的润滑材料,设计了抗辐射加固电路,优化了系统控制算法。
十个月后,第一个空间站搭载型的原理样机终于组装完成。这个银白色的圆柱体看起来比之前的系统小巧精致得多,但内部集成了无数技术创新。
在即将进行全系统空间环境测试的前夜,羊羽独自来到测试大厅。样机静静地立在模拟舱内,表面反射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睡不着?林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递给他一杯热茶,紧张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