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羽接过茶杯,目光仍停留在样机上:就像送孩子去参加高考,既期待又担心。
我们做到了最好,剩下的就交给实践来检验吧。林夕轻声说。
第二天上午九点,测试正式开始。模拟舱门缓缓关闭,内部逐渐抽成真空,温度开始下降到太空中的极端低温。
真空度达到10-6帕,温度降至-180摄氏度。监控人员报告。
各系统启动自检,全部通过。
开始第一阶段测试:低温运行。
样机在极寒环境中平稳启动,激光器发出微弱的红光,指示系统正在工作。
功率逐步提升至10%,20%...50%,系统稳定。
控制室内,大家紧张地盯着数据屏幕,每一项参数的变化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达到额定功率100%!系统运行稳定!当这个报告传来时,控制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但考验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辐射环境测试。当模拟辐射源启动后,监测系统立即检测到多个单粒子效应引起的软错误。
控制系统自动纠错机制启动,错误已修正。技术人员的报告让大家松了口气。
高温测试阶段,当模拟太阳直射将温度升高到120摄氏度时,冷却系统突然报警。
温度梯度超过安全阈值,建议降低功率。
羊羽沉着下令,启动备用冷却循环,调整热流分配。
新的热管理策略起作用了,温度逐渐回落到安全范围。
连续24小时的综合测试中,样机经历了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虽然出现了几次小故障,但都通过系统自修复或地面指令成功排除。
当模拟舱门再次打开时,技术人员立即上前对样机进行详细检查。初步评估表明,系统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的95%以上。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欢呼声响彻整个测试大厅。
然而,在接下来的详细数据分析中,工程师们发现了一个潜在问题:在热循环测试中,光学平台出现了微米级的形变,虽然当前不影响性能,但长期累积可能影响精度。
需要重新设计光学平台的支撑结构,李工指出,但这意味着整个系统要拆开重来。
羊羽和林夕面临艰难抉择:是接受这个微小缺陷继续推进,还是推迟进度进行改进?
太空环境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羊羽最终决定,立即成立优化小组,务必在一个月内解决问题。
这个决定意味着团队要连续加班,甚至放弃节假日休息。令人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自愿加入攻关。
优化小组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支撑结构材料,能够在温度变化时自动调整形状,补偿热变形。
又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改进后的样机再次通过所有测试,这次没有任何缺陷。
在项目总结暨庆功大会上,上级领导亲自到场祝贺:你们创造了国防科技史上的又一个奇迹。空间激光武器不再是我们追赶的目标,而是我们领先的领域!
但羊羽在发言中保持了清醒: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将技术转化为实用装备。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批量生产、成本控制、运维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大会结束后,羊羽和林夕漫步在研究所的林荫道上。夜幕已经降临,繁星点点。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时的那个小实验室吗?林夕轻声问。
怎么不记得,羊羽微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出100千瓦的激光器。
现在我们要把兆瓦级的系统送上太空了。林夕感慨道。
羊羽仰望星空:宇宙如此浩瀚,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舰载型、机动平台型...还有更远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系统真的能守护国家的太空资产。
回到办公室,羊羽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下一阶段的研发计划。他知道,今天的成功只是明天挑战的开始。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清冷的月光洒在研究所的建筑上,仿佛在为这支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团队照亮前行的道路。
团队开始着手解决工程化量产的问题。与西北工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产学研联合团队,开始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舰载型号的预研工作也悄然启动。海洋环境带来的高盐雾、高湿度、剧烈振动等新挑战,等待着团队去攻克。
而羊羽和林夕,已经开始构思更远大的蓝图——如何将空间激光武器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融合,构建下一代全域防御系统。
星海征程,永无止境。这支团队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国防科技的新篇章,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筑牢一道看不见的钢铁长城。
喜欢巴蜀玉脉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巴蜀玉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