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院长与李书记的视察,恰似一阵强劲的东风,为“龙脊”项目的预研阶段正式扬起了奋进的风帆。刹那间,研究所内的气氛陡然升温,仿若置身于高能粒子即将激烈碰撞的临界空间,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静电气息。
项目启动会精心定在领导视察后的第三天。能容纳两百人的综合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连走廊与后排的空地都站满了人。不同科室、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人员们,脸上无一例外都写满了期待与凝重。10兆瓦连续输出,这一数字宛如一颗投入心湖的巨石,在每一位激光领域从业者的心中激起层层澎湃的涟漪。
羊羽稳步走上讲台,身后那巨型柔性屏幕上,一幅“龙脊”项目的概念图震撼呈现——一条由无数璀璨光束汇聚而成的金色巨龙,于深邃的深蓝色背景中蜿蜒盘旋,龙首昂扬向天,龙脊闪烁着令人心生敬畏的光芒,仿佛在预示着这个项目将开启一段非凡的征程。
“各位同事,”羊羽的声音透过扩音系统,清晰而有力地传遍报告厅的每一寸空间,沉稳且充满力量,“今日,我们正式踏上‘龙脊’项目的征程。这绝非一次寻常的技术攻坚,而是对我们研究所,乃至整个中国激光技术水平的极限挑战。”
他有条不紊地回顾了国际高能激光领域的发展脉络,着重剖析了实现10兆瓦连续输出所面临的重重技术壁垒。“热管理、光学材料、光束质量控制、能源供应,这四座巍峨大山横亘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羊羽一边切换着PPT,一边展示着一系列令人望而却步的技术难题,“其中任何一座,都有可能成为项目推进的‘拦路虎’,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消化着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气氛凝重得仿佛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
“然而,”羊羽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扫过全场,“‘龙鳞’与‘深空之眼’的辉煌成就已充分证明,我们拥有国内顶尖的激光技术团队,具备攻克看似不可能难题的实力。‘龙脊’将是我们集成创新能力的集中彰显,它并非从零起步,而是依托我们已有的技术积累,向着更高的巅峰发起冲锋。”
紧接着,羊羽公布了项目的初步组织架构。他亲自挂帅担任项目总指挥,林夕负责全面协调与思想工作。下设五个核心小组:光学系统组由资深光学专家、年近六旬的赵建明研究员领衔;热管理组由年仅三十七岁却在冷却技术领域已崭露头角的方启航博士执掌;能源供应组由经验丰富的电力专家刘建军高工引领;控制系统组由“深空之眼”项目的核心骨干、年轻的控制天才苏小满担纲;系统集成与测试组则由李明出任组长。
架构公布后,台下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位资深研究员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尤其是光学系统组的部分成员,对方启航担任热管理组组长一事,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质疑与不满。
林夕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微妙的反应。她接过话筒,补充说道:“项目组架构是经过所领导与各科室主任充分研讨后确定的,全面综合了技术专长、项目经验以及团队协作的实际需求。各小组负责人会后将收到详尽的任务清单与时间表,务必在一周内提交具体的实施方案。”
启动会结束后,研究所内的紧张氛围愈发浓烈。无论是走廊、食堂,还是深夜的实验室,“龙脊”项目都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然而,最初的矛盾在光学系统组和热管理组之间悄然滋生。
依据项目规划,这两个小组需紧密协同,攻克最为关键的技术难题——如何确保光学元件在10兆瓦连续激光的猛烈轰击下仍能稳定工作。这要求光学组提供能够承受极端热负荷的材料与镀膜,而热管理组则要设计出高效的冷却方案,防止光学元件因过热而损毁。
周一上午的首次协调会上,矛盾便初露端倪。
光学系统组负责人赵建明,作为研究所的元老,行事风格稳健保守,但经验极其丰富。他坚持采用相对成熟的复合陶瓷材料作为主要光学基底,并配以多层金属镀膜以增强散热效果。“这套方案在‘龙鳞’项目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可靠性毋庸置疑。”赵建明推了推老花镜,语气不容置疑。
热管理组的方启航却提出了不同见解:“赵老师,我对您的经验满怀敬意,但‘龙鳞’与‘龙脊’的功率密度不可同日而语。依据模拟测试结果,您推荐的方案在持续工作73秒后,中心温度便会超过临界值。”
“模拟毕竟只是模拟,”赵建明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间歇性工作来避免过热问题。连续输出一小时只是理论要求,实际作战或应用场景未必需要如此极端的连续工作状态。”
方启航年轻气盛,不假思索地反驳道:“可项目指标明确要求具备连续工作能力,我们绝不能一开始就降低标准。我提议至少考虑新型金刚石 - 铜复合材料与微通道冷却方案,模拟显示这种组合能够将峰值温度降低4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