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二号”首次测试的结果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团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13.5兆瓦的稳态输出已是世界纪录,远超国际同类技术,但距离设定的15兆瓦目标尚有差距,尤其是那最后时刻的剧烈波动,像一根尖刺,提醒着所有人前方道路的艰险。
测试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专注的气息。
“波动源已经定位。”赵建明指着屏幕上一条剧烈抖动的曲线,“问题出在光子集聚场的非线性谐振上。当功率超过14.5兆瓦时,集聚场内部产生的非线性力开始与主振荡频率产生干涉,形成正反馈,导致能量分布不均,最终引发系统振荡。”
方启航补充道:“我们的腔体设计在理论上可以抑制这种干涉,但实际制造精度和材料本身的微观不均匀性,可能导致了抑制效果不如预期。”
苏小满调出了一组模拟数据:“我的动态平衡算法在仿真中表现良好,但实际系统的响应速度比模型慢了几个微秒。就是这微秒级的延迟,导致了控制时机错位,无法及时平息振荡。”
羊羽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汇报,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他的目光扫过那些令人头疼的数据曲线,最终停留在维尔切克教授发来的那份关于量子干涉效应的加密文件摘要上。
“大家的分析都很到位。”羊羽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问题在于非线性谐振的控制。传统的反馈控制和预设的动态平衡策略,在面对这种高度非线性、且充满随机量子涨落的系统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非线性谐振”几个字上画了一个圈。
“维尔切克教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是去抑制,而是去引导和利用。”羊羽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他建议引入可控的量子干涉效应。简单来说,我们在集聚场的关键节点,主动注入一个相位可调、强度可控的次级量子场,用它来与自发产生的非线性干涉场进行‘对抗’或‘中和’,从而破坏其形成正反馈的条件,稳定主集聚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概念的颠覆性。这相当于不是在堵洪水,而是在用分洪和导流的方式来治理。
“这…这需要极其精确的量子场调控技术。”方启航首先反应过来,眼中闪烁着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而且,这个次级量子场的参数如何设定?如何确保它起到的是稳定作用,而不是加剧干涉?”
“问得好。”羊羽点头,“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小满,你的任务最重。”
苏小满立刻坐直了身体。
“你需要重新设计控制算法的核心架构。”羊羽看向她,“不再是基于经典物理模型的预测控制,而是要引入量子决策层。算法必须能实时计算非线性干涉场的强度和相位,并瞬间决策出所需的次级量子场参数。这需要融合量子信息处理和经典控制理论。”
“这需要超强的算力…”苏小满沉吟道。
“研究所新采购的‘天河’量子计算模拟器已经调试完毕,优先分配给你使用。”羊羽毫不犹豫地说,“建明,你配合小满,重新建模,将量子干涉效应作为核心变量纳入系统模型。启航,你负责带队设计并加工量子场注入装置,精度要求会非常高,可能是皮米甚至飞米级别。”
任务被清晰地下达,团队刚刚因挫折而产生的些许迷茫瞬间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迎接新挑战的斗志。羊羽总是能在困境中指明方向,将巨大的困难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这是他能凝聚团队的关键。
散会后,众人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研究所仿佛一台精密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羊羽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仔细研读维尔切克教授发来的完整资料。资料非常详尽,甚至包含了教授本人一些未发表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推演。羊羽越看越觉得精妙,同时也感到一丝疑惑:维尔切克教授虽然是这个领域的泰斗,但这些关于具体应用和工程实现的构思,似乎过于超前和…成熟了?不像是纯粹的理论推导,倒像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验证或深度思考。
他拨通了林夕的内部电话。
“小夕,安全部门对维尔切克教授的那名博士后,审讯有进一步结果吗?特别是关于教授的研究资料,被窃取了多少?”
林夕的声音很快传来:“刚拿到最新报告。那名博士后主要窃取的是维尔切克教授关于非线性光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时间大概是一年前。至于这次教授提到的量子干涉控制思路,报告显示是教授近半年才集中研究的,那名博士后接触不到核心内容。有什么问题吗,哥?”
“没什么,只是觉得教授的思路太具突破性了。”羊羽暂时压下了心中的一丝疑虑,“可能是我想多了。安全方面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