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箭分离!”
当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转移轨道的信号传回时,指挥大厅内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欢呼。但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数天,“鹰眼-1”需要依靠自身动力,进行数次变轨,最终定点在预定中轨道位置,并展开太阳能帆板,启动核心载荷。
每一次变轨指令的下达,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林夕带领的技术团队日夜不休地监控着卫星的遥测数据,分析着每一个参数的变化。
终于,在发射后第七天,“鹰眼-1”成功定点,太阳能帆板完全展开,星上各系统开机自检正常。最关键的时刻到来——首次在轨激光器点火测试。
“能量系统充电完毕!”
“冷却系统循环正常!”
“指向机构锁定模拟目标!”
“激光器……点火!”
指令下达,遥远的太空之中,“鹰眼-1”的主镜筒微微调整角度,一道无形的能量光束射向深邃的宇宙背景。地面接收站成功捕捉到了激光出束的间接信号特征,各项性能参数均在预期范围内,甚至略优于地面测试数据。
“成功了!”这一次,欢呼声再也无法抑制。中轨技术验证的关键一步,迈出去了!
“鹰眼-1”的成功入轨与初步验证,意味着“织网”行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很快,后续的生产与发射计划将加速推进。当中轨星座达到一定规模,并与低轨“龙轨”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链路实现互联互通后,一个真正覆盖全球、高低搭配、信息融合、火力协同的“光链”体系就将初步铸成。
低轨“哨兵”与“匕首”,中轨“鹰眼”与“长剑”,将通过光速传输的信息神经,结为一体。这将彻底颠覆传统的太空与防空作战模式,形成一道敌人难以逾越的“光之壁垒”。
然而,就在这高歌猛进的光明时刻,阴影中的“暗流”也变得更加湍急、危险。
针对林夕的那次高度伪装的钓鱼攻击,虽然被“镜影”小组成功识破并设下“蜜罐”陷阱,但对手显然极其谨慎,并未立刻上钩。他们似乎察觉到了风险,暂时蛰伏起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国家级“清源”行动的联合专家组与“镜影”小组通过深度分析那封钓鱼邮件的技术细节、跳转链路的关联信息,并结合其他渠道的情报,逐渐勾勒出这个被称为“暗影蜘蛛”的高级持续性威胁组织的部分轮廓。这是一个技术精湛、组织严密、长期专注于窃取高端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情报的团伙,其活动踪迹遍布全球,背后指向某个大国情报机构。
“他们在等待,或者在寻找新的突破口。”联合专家组的负责人,一位代号“玄武”的网络战专家判断,“林总工依然是他们的最高优先级目标,但他们可能暂时绕开我们设防严密的网络路径。”
果然,新的攻击以另一种形式悄然降临。
这一次,对方没有直接攻击林夕的终端,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外围,但又能接触到部分项目信息的环节——某核心部件供应商的对外技术协调员。攻击者利用该协调员在社交媒体上泄露的零星信息,结合其他开源情报,精准构建了其人际关系和兴趣图谱,然后伪装成其母校校友会成员,通过一封精心设计的、包含恶意附件的“校友活动邀请”邮件,成功侵入了该协调员的个人电脑。
随后,攻击者以此为跳板,尝试向该供应商的内部网络渗透,其最终目标,显然是存储在内部服务器上的、与风域湖基地相关的技术规格书、接口协议以及测试报告等敏感资料。
这一攻击链极其隐蔽,绕开了风域湖基地本体的重重防御。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清源”行动启动后,国家安全部门已经加强了对所有与“龙御”项目相关供应链企业的网络安全监测与支持。
该供应商部署的、由“清源”行动专家组提供的威胁感知系统,及时捕捉到了内网中异常的横向移动行为,并迅速告警。
警报第一时间共享到了风域湖基地“镜影”小组。
“目标转向了我们的供应链!”陈东升在紧急会议上汇报,“对方手段专业,利用社会工程学打开了缺口,目前正在尝试窃取‘鹰眼’平台某关键散热部件的技术资料。”
“供应链是我们防御体系的延伸,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羊羽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立即阻断,并反向追踪!”
“已经协调‘清源’行动组,对该供应商网络进行隔离和溯源。”“玄武”通过网络接入会议,“同时,我们或许可以借此机会,送他们一份‘大礼’。”
林夕瞬间明白了“玄武”的意图:“将计就计,替换他们想要窃取的资料?”
“没错。”“玄武”肯定道,“我们迅速伪造一份经过‘技术降级’和‘参数微调’的假资料,替换掉服务器上的真实文件,并设置好追踪信标。让他们‘成功’窃取,带着我们的‘礼物’回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