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试锋”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龙御”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它不仅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更在战略层面塑造了一种新的“空间规矩”——任何针对共和国核心利益的窥探,都将面临来自苍穹的、不可预测的反制。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威慑之一。
然而,羊羽和林夕都清醒地认识到,一次战术层面的成功,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刻。对手的沉默与蛰伏,往往意味着更猛烈风暴的酝酿。必须在对手找到新的突破口之前,让“光链”生长得更快、更坚韧,覆盖更广,能力更强。
“龙御”体系的建设,进入了全面加速期。
风域湖基地深处,毗邻激光测试场的一片新划出的营区,迎来了又一批精挑细选的官兵。激光特战训练大队第二期开训典礼,在一种低调而肃穆的氛围中举行。
与第一期相比,这一期的训练规模更大,人员构成也更加多元。除了来自各战区防空部队的技术尖子,还增加了来自空军、海军航空兵,甚至战略支援部队的精英。这标志着,“光盾”作战概念正从陆军防空向三军联合防空反导、乃至天基防御支援拓展。
主持开训的,依旧是那位目光如炬、皮肤黝黑的特战大队大队长陈东升。他站在队列前,声音洪亮,穿透清晨的薄雾:
“同志们!欢迎来到‘光刃’的熔炉!第一期的学员们,已经用他们的成绩证明了,激光,这把未来的利刃,已经在我们手中淬火成型!他们组建了第一个形成全面战斗力的‘光盾’旅,守卫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现在,轮到你们了!”他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你们这一期,任务更重,标准更高!不仅要熟练掌握‘光棱’系统的操作、维护和战术运用,更要开始探索激光武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生存与对抗,研究与传统防空火力的协同作战,甚至……初步了解如何与天基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队列中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与天基平台交互?这意味着他们手中的“光”,将不仅仅是地面的一道防线,更是整个“龙御”天网的一个节点。
“我知道,这对你们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大队长继续说道,“但敌人不会给我们慢慢学习的时间!‘龙御’体系在加速,我们的战斗力生成,也必须加速!从这里走出去的,不仅要是一名激光武器操作员,更要是一名懂得体系作战的‘激光战士’!你们,准备好了吗?”
“时刻准备着!”震天的吼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训练随即展开。相较于第一期摸索前行,第二期的训练大纲更加系统、科学,但也更加严苛。模拟训练室内,学员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靶机航线,而是融合了电子干扰、饱和攻击、隐身突防等多种威胁想定的复杂战场环境。他们需要快速判断威胁优先级,合理分配激光火力,与模拟的防空导弹营、电子战部队进行协同。
野外综合演练场,新一批的“光棱”发射车、能源车和指挥车在复杂地形中展开、撤收、机动,训练强度和实战化程度远超以往。汗水、油污、以及偶尔因长时间紧盯控制屏而出现的视觉疲劳,成为了这些“光战士”们的日常。
羊羽和林夕偶尔会来到训练场观察,陈东升、陆小满陪着他们,看着这些年轻的官兵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如此复杂的系统,并开始迸发出战术创新的火花,他们都深感欣慰。这些默默流淌的汗水,正是“光链”体系扎根于大地、最为坚实的根基。
就在地面“激光战士”们刻苦淬炼的同时,共和国的航天发射场,也迎来了一轮高密度发射周期。
西北大漠,某航天发射中心。
一座体型更为庞大的运载火箭巍然矗立在发射架上,箭体上鲜艳的国旗标志在烈日下熠熠生辉。这是最新型的重型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惊人的水平。而它此次搭载的,正是“龙御”体系迈向完整性的关键一环——首颗高轨地球同步轨道“鹰眼-天巡”卫星。
“一分钟准备!”
塔架缓缓打开,火箭巍峨的身姿完全展现。
“十、九、八、七……点火!起飞!”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拖着耀眼的尾焰,刺破苍穹,向着浩瀚的太空坚定飞去。
指挥大厅内,气氛紧张而热烈。林夕团队的部分成员也在此参与发射保障。他们的目光紧盯着大屏幕上不断刷新的遥测数据。
“助推器分离!”
“一二级分离!”
“整流罩分离!”
“卫星太阳翼展开正常!”
……
经过漫长而精确的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数天后,捷报传来:
“‘鹰眼-天巡’卫星成功定点于地球同步轨道!平台各系统工作正常!”
消息传回风域湖基地,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欢呼。高轨卫星的入列,意义非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