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约三万六千公里。在这个高度上,“鹰眼-天巡”如同一个固定在苍穹之上的“太空哨所”,可以持续凝视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的范围。其搭载的高性能凝视型红外相机、广域 雷达以及最重要的——大功率、大口径的星间/星地激光通信终端,300兆瓦强激光小型化攻防系统,使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
很快,“鹰眼-天巡”与中轨的“鹰眼”星座、低轨的“龙轨”星座,成功建立了高速激光链路。
这一刻,低轨、中轨、高轨三重轨道星间激光链路全面贯通!
一张真正覆盖全球、无缝衔接、高低搭配、动静结合的天基信息巨网——“龙御星链”,宣告正式成型!
低轨“龙轨”反应敏捷,分辨率高,负责重点区域的精细侦察、快速重访和战术拦截;
中轨“鹰眼”承上启下,覆盖范围广,负责区域监视、信息中继和战术指挥;
高轨“天巡”高屋建瓴,视野开阔,负责战略预警、广域监视和高速骨干通信中继。
三道星冕,加于苍穹之上。光之桥梁,将它们紧密相连,信息在其中以光速流转,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具备强大态势感知、信息传输和初步攻防能力的空间体系。
“现在,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天眼’。”羊羽站在指挥中心巨大的星图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相互之间以纤细光丝连接的卫星图标,语气中充满了感慨与决心。“从北极冰原到南海礁盘,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任何风吹草动,都难逃我们的凝视。”
星链的初步成型,并未让研发团队停下脚步。技术的边界,永远需要向前推进。在羊羽和林夕的推动下,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
在一次由更高层级领导参加的项目论证会上,羊羽亲自进行了汇报。
“……综上所述,‘龙御’体系在态势感知、信息传输和软杀伤层面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具威胁性的目标,例如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具备更强防护的航天器、乃至上升段的战略导弹,我们现有的激光功率水平,已显不足。”
他切换PPT,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设计概念图——一个由多个模块化组件构成的激光系统。
“为此,我们正式提出‘龙腾环宇’计划。其核心目标,是研制一款峰值功率达到400兆瓦级别的超级高能激光系统!”
会场出现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400兆瓦!这远远超过了当前世界上任何已公开的激光武器的功率水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指标。
“该系统将采用新一代的复合增益介质与自适应光学系统,其能量级别,足以在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的距离上,对高速、高价值目标实施硬杀伤!”羊羽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它既可以部署于地面,作为国家战略反导、反卫的核心节点;其小型化、模块化版本,未来亦可以考虑部署于大型空间站或专用航天平台上,构成天基定向能打击力量的基石。”
他详细阐述了技术可行性、关键技术攻关路线、潜在应用场景以及巨大的战略威慑意义。
“这将是我们‘光链’体系最终极的‘矛’与最坚固的‘盾’!”林夕补充道,她从技术角度解释了实现400兆瓦输出的可能路径,包括新型冷却技术、光束合成技术和能源管理技术的最新突破。
论证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专家们提出了诸多尖锐的问题,但羊羽和林夕团队准备充分,一一进行了缜密的回答。
最终,在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激烈的讨论后,“龙腾环宇”项目,正式获得立项批准!
消息传出,整个“龙御”项目组群情振奋。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项目的开始,更代表着国家最高层对“光链”体系路线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未来战略优势的坚定追求。
然而,就在“龙御”体系高歌猛进,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同时,那潜伏在阴影中的“暗影蜘蛛”,也并未闲着。张帆事件的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常规的网络渗透和社会工程学攻击,在“镜影”小组和“清源”行动构建的严密防御面前,难度越来越大。
他们改变了策略,转向更隐蔽、更持久、也更针对人性的方向。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并非某个具体的技术人员或管理员,而是一种更抽象的东西——信任。他们试图在项目内部制造猜疑,瓦解凝聚力,从内部侵蚀这座光之堡垒的根基。
攻击的起点,依旧围绕着林夕。但这次,不再是直接攻击她,而是利用她。
一个精心伪造的、看似来自海外某学术期刊编辑的钓鱼邮件,被发送到了林夕的工作邮箱。邮件以探讨一篇已公开的边缘技术论文为幌子,附件中隐藏着极其先进的、能绕过多数杀毒软件的零日漏洞利用程序。
“镜影”小组的邮件网关成功拦截了这封邮件,并将其标记为高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