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更加严酷、无限贴近实战环境的综合性测试。
在波涛汹涌、海风咸湿的远海,一套“烛龙”系统被精心安装在一艘经过特殊结构强化与电磁屏蔽改装的万吨级驱逐舰的甲板上。面对高盐高湿海风的持续侵蚀,以及舰体在风浪中不可避免的纵摇与横摇,激光系统凭借其先进的稳定平台与自适应校准机构,始终保持稳定运行。在一次高度模拟真实威胁的拦截试验中,它于复杂海况下,精准锁定并瞬间蒸发了一枚从数百公里外以超高音速袭来的模拟靶弹。
在烈日灼烤、昼夜温差极大的西部沙漠戈壁,另一套“烛龙”系统被装载于特制的大型重型越野车上。漫天的黄沙与极端的温度变化,未能影响其内部精密光学组件的分毫。在一次对坚固目标的突击测试中,炙热的高能激光束如同死神的凝视,在试验指令下达的瞬间,便悄无声息地洞穿了数公里外模拟敌方指挥中心的重型复合装甲目标。
接下来,是更具挑战性的机载平台试验。经过机体结构强化与能源系统升级的战略轰炸机,携带着进一步缩小体积与重量的机载型“烛龙”发射器,咆哮着冲入万米高空。在稀薄大气与冰冷云层之上,它成功进行了对一颗预定轨道上、已报废的低轨道卫星碎片的拦截验证,激光束在真空中以光速跨越遥远距离,将目标彻底摧毁。
最终,是关乎未来战略布局的星载平台模拟测试。在基地内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巨型真空罐中,专门为太空环境设计的“烛龙”子系统——包括高效辐射散热器、大功率空间反应堆供能接口以及超远程精密瞄准系统——接受了长达数周的极限考验。所有数据均表明,这套系统具备了部署到卫星平台,构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战化空基定向能防御网的技术可行性。
所有试验结果,均以超出设计指标的优异表现,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与智慧的综合测试报告,被以最高加密等级送往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很快,代表着国家意志的批复下达:正式批准500兆瓦小型化强激光系统列装共和国各主要作战单元,授予其战略武器代号——“烛龙”!
“‘烛龙’……”羊羽凝视着终端屏幕上那份带有绝密印鉴的批复文件,低声重复着这个充满力量与古老神话色彩的代号。以传说中那位掌控光明与黑暗、睁眼为昼、闭眼为夜的神兽为名,寓意着这支新生的“光之剑”,不仅要照亮人类文明前行道路上的一切阴霾,更要以雷霆之势,焚尽一切敢于来犯之敌。
随着“烛龙”系统的正式列装,昆仑基地作为该武器系统最初研发与测试核心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已宣告圆满完成。后续更大规模的生产制造、针对不同军种和作战平台如新一代主力战舰、空天战机、乃至固定轨道防御平台的适配与整合工作,将由专业的国防工业部门和各兵种装备部门接手推进。羊羽和林夕所带领的核心科研团队,在留下了完整到极致的技术资料包、生产规范以及后续优化升级的技术路线图建议后,终于可以暂时告别这片他们奋战了无数个日夜的冰封群山。
他们乘坐专机,返回了所有奇迹与梦想开始的地方——风域湖基地。
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风域湖基地那被绿意环绕的专用机场。舷窗之外,是熟悉的、仿佛永远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四季常青之景,与昆仑山脉那壮丽却冰冷的银装素裹形成了鲜明而温暖的对比。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带着湖水微腥与草木清甜的独特气息,这股熟悉的“家”的味道,让每一位从极寒之地归来的研究人员,都从心底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放松与安宁。
主楼门前,杨稼轩院长与李国栋书记早已率领着一众基地留守的核心骨干等候多时。没有铺张的欢迎仪式,没有喧闹的锣鼓彩带,但每一位迎接者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真挚笑容,以及眼中闪烁的、混合着敬佩与骄傲的光芒,比任何盛大的排场都更能触动人心。
“辛苦了!辛苦了!同志们,欢迎回家!”杨院长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羊羽和林夕的手,用力地摇晃着,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昆仑那边的每一个进展,每一份捷报,我们这里都是天天盼、时时看!真是……真是太提气了!给咱们国家,给咱们民族,挣来了天大的脸面!”他望着眼前这两位明显清瘦了些、眼神却愈发深邃锐利的年轻人,一时间竟有些语塞,千言万语化作重重的握手。
“院长,您言重了。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羊羽微笑着,谦和地回应,目光温和地扫过眼前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心中那股如同暖流般的归家之感愈发澎湃。
林夕则站在一旁,微微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尽情感受着风域湖基地那独一无二的、充满生机与调和之意的灵能场环境。这里是她“生命织锦”理论的灵感源泉与诞生之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湖水、每一株草木,都经过长时间精心的生态微调和灵能浸润,已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高度和谐的、具备自我循环与强化能力的生命场样板。对她而言,回到风域湖,就像是远游的鱼儿回到了熟悉的水域,身心都与这片土地的“脉搏”重新同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