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长时间感知‘回响’的弦音,对我的精神侵蚀太强。”羊羽的声音带着疲惫与后怕,“那种‘虚无’感会渗透进来,试图同化我的灵能本质。必须要有防护措施,或者……找到一种能够中和这种侵蚀的方法。”
实验暂停。羊羽的发现是突破性的,指明了技术对抗的方向——寻找并利用“对称破缺点”进行精准打击。但如何将这种依赖于特殊灵觉的感知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手段,以及如何保护操作者免受“回响”本质的侵蚀,成为了“溯源小组”面临的下一个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林夕并未放松对基地内部那丝异常波动的追查。她设置的更高精度监控算法,在接下来几天里,又捕捉到了两次同样微弱、短暂的灵能背景“凹陷”。波动发生的位置随机,时间毫无规律,幅度依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她将自己的发现和担忧,向张局长做了秘密汇报。
“……三次异常波动,间隔时间、地点均无逻辑关联,强度低于警报阈值,无法用已知内部因素解释。”林夕在局长办公室内,将加密的数据分析报告呈上,“我怀疑,这可能是某种极其隐蔽的探测手段,正在以极低的频率和强度,持续扫描或测试我们基地的灵能防御网络。”
张局长看着全息屏幕上那几乎与背景噪音融为一体的灰色信号点,眉头紧锁。他信任林夕的判断,这位年轻的政委在数据和直觉上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
“你的判断很可能正确。”张局长沉声道,“敌人改变了策略,从外围的粗暴滋扰,转向了对核心区域进行难以察觉的渗透式探测。这种‘灵能探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绘制我们的灵能分布图吗?”
“可能不止。”林夕分析道,“羊羽的‘弦音感知’理论提示我们,灵能背后是根源规则。这种微弱的探针,或许不仅仅是在探测能量强度,更可能是在尝试解析我们防御体系的‘规则频率’、‘响应模式’,寻找其中的规律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就像用极轻的手指敲击墙壁,通过回声来判断内部结构。”
张局长的眼神变得锐利:“如果让他们成功建立起我们防御体系的‘规则模型’,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找出这些探针的源头,或者至少,干扰它们的探测。”
基地内部的反渗透和网络安全等级被再次提升至最高。一支由情报部门、电子战专家和灵能技术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秘密成立,代号“清道夫”,由林夕直接协调指挥,开始在基地内部进行拉网式排查,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物理或能量层面的间谍装置,同时监控所有对外及对内的数据链接,寻找异常信号。
然而,几天过去,“清道夫”小组一无所获。没有发现任何未经授权的设备,没有捕捉到任何可疑的对外通讯信号。那些微弱的灵能凹陷,仿佛真的是凭空产生,又凭空消失。
压力在无形中积聚。敌人如同隐藏在深水下的幽灵,你知道它存在,却看不到,抓不着。
这天深夜,林夕仍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终端上闪烁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是后勤部门提交的关于近期基地非核心区域低价值耗材异常损耗的报告。损耗量非常微小,分散在不同种类的物品上,包括一些普通的能量电池、老旧型号的传感器芯片、甚至是一些用于日常维护的金属材料和绝缘化合物。单独看每一项都微不足道,符合正常损耗范围,但汇总起来,其种类和微小的总量,却透着一丝不寻常的刻意。
“是在……收集材料?”林夕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些物品本身不具备高价值或机密性,但如果有人想利用基地内部的资源,就地取材制造点什么……比如,一种能够发射那种微弱灵能探针的、极其隐蔽的一次性装置?
她立刻联系了“清道夫”小组的负责人,要求他们调整排查重点,不再仅仅盯着高精尖设备和通讯节点,而是将注意力扩展到所有区域的物资流动、废弃物品处理,甚至是通风管道、电缆井等不起眼的角落,寻找可能存在的、利用废旧材料拼凑成的微型装置。
指令下达后,林夕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疲惫。这场战争,在正面冲突尚未爆发之前,已然在情报、技术和心理的层面激烈展开。
她走到窗边,虽然是地下基地,但模拟窗外是仿真的星空夜景,望着那虚假的繁星,心中思绪翻腾。镜像之敌,技术同源,规则对立……羊羽感知到的“弦音”,基地内部幽灵般的探针,还有那隐藏在幕后的黑袍身影……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更加深远和可怕的真相。
“盘古之心”并非唯一的钥匙。秩序的对面,早已矗立着混沌的阴影。这场斗争,或许从某个久远到无法追忆的时代起,就已经注定。
就在她凝神思索时,个人终端发出了一声极轻微的、特定频率的震动。这是她设置的、仅针对那种异常灵能波动的最高优先级警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