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4081年)三月初一戊戌日,皇帝命令礼部颁布施行科举的固定程式:凡是三年举行一次大考,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辰戌丑未年举行会试,举人名额没有规定数量,根据实际情况举荐人才。
乡试在八月初九举行,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考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不能作答的允许各减少一道题。四书的义理以朱熹的集注为主要依据,诗经以朱熹的集传为主要依据,易经以程颐、朱熹的传义为主要依据,尚书以蔡沈的传以及古代的注疏为主要依据;春秋以《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胡安国传》《张洽传》为主,礼记以古代的注疏为主要依据。
十二日,第二场考试,考一道论说文,要求字数在三百字以上,五条判词,诏诰、章表内选择一道。
十五日这一天,第三场考试经史策问五道题,没有能力完成的允许减少其中两道,所写答案都要三百字以上。
第二年礼部举行会试,把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作为三场考试的时间。所考查的文字内容和乡试相同。
乡试时,直隶的府、州、县的考生就在应天府参加考试,外地的府、州、县的考生就在各自的布政司参加考试。那些被推举的人就是国子学的学生以及府、州、县学中已经学成的生员。尚未做官的儒士,未入流的官员,都由有关部门推荐性情醇厚、文章德行值得称道的人参加。那些学校的教导人员专门教育学生以及被罢免闲居的官吏、从事歌舞杂戏等职业的人家,和正在为父母守丧的人,都不允许参加考试。其中考中乡试的人,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送他们到礼部参加会试。
考试的考官都要挑选精通经典、公正贤明的人担任,官府要拿出财物,提前诚挚地聘请他们。主考文章的考官有两人,每人赏赐的币帛为衣料一套、夹衣一套。同考试官在乡试时有四人,在会试时有八人,分别赐予每人一匹锦缎、一匹细绢。提调官,在京城,乡试时由应天府官员一人担任,会试时由礼部官员一人担任;在地方,由布政司官员一人担任。监试官,在京城,由两名监察御史担任;在地方,由两名按察司官员担任。供给官,在京城,由应天府官员一人担任;在地方,由府官员一人担任。收掌试卷官一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都要选清正谨慎的官员来担任。巡视考场、搜查考生夹带物品的官员有四人,京城考场从都督府中挑选官员担任,京城外的考场从当地的守御官中挑选官员担任。凡是提供笔纸、饮食之类的东西,都由官府供给。
举人自己准备试卷,每场考试草卷、正卷各用纸十二幅,卷首书写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的姓名以及籍贯。考生要写明自己的年龄、籍贯、所习经书,在京的考生要去应天府印卷,在外地的考生要去布政司印卷,参加会试、殿试的考生要去礼部印卷。考试那天,黎明时分,举人进入考场,每个人由一名士兵看守,禁止交谈询问、替考假冒。到了晚上还没有交卷的,发给他们三枝蜡烛。写文章要回避皇帝的名字、宗庙的名讳,并且不允许自己叙述门第出身。负责密封试卷的人要把编号写成由三个字组成的字。誊录官用红笔,主考官用黑笔,以此来防止作弊欺诈。那些参加会试考中的人,三月初一参加殿试。
曹国公李文忠去世。李文忠,字思本,他家世代是泗州盱眙人。李文忠的父亲李贞,娶了皇帝的姐姐曹国长公主为妻,生下了李文忠,十二岁时公主去世。当时天下大乱,李文忠与太祖失散了。甲午年冬天,皇上驻军在滁阳,李文忠父子前来拜见,皇上非常高兴,就将他收为养子,赐姓朱。一开始让他读书学习,他聪慧颖悟,总是能够记住所学的东西。皇上说:人本来不能不读书,但是如今正致力于武事,暂且应当让他们练习骑射。丁酉年,他十九岁,以舍人的身份率军前往池州支援。陈友谅的军队入侵城池,李文忠奋勇作战,将其击败。戊戌年正月,军队攻打青阳、石埭、太平、旌德等地,全部被攻克。
二月,在淳安县的万年街击败元军的院判阿鲁灰,于是平定了苗军。在潜县、昌化县驻军,俘获了很多人口,缴获的物资钱财非常丰富。曹文忠担心士兵贪图财物,没有斗志,于是把财物全部焚烧,说道:“这些东西哪里值得可惜,你们如果能奋力击败敌人,何必担心不会富贵呢?”进军淳安,夜里袭击并攻破了伪洪元帅的营帐,使一千多敌军投降。
三月,李文忠会同佥事邓愈、院判胡大海率领军队攻打严州,攻下了它。立德兴翼,被授任为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左副指挥,同时兼管元帅府事务,镇守严州。当时严州刚刚归附,城池的防守还没有完备,而苗帅杨完者的军队从水陆两路突然攻来,李文忠派出奇兵,大败杨完者的军队,又把所斩杀的敌军首级和俘虏装在巨大的木筏上,顺流而下,其余的敌军看到后都逃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