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深处的涉县,天蒙蒙亮,就被此起彼伏的军号声划破。
作为八路军总部的新驻地,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处处透着忙碌 —— 穿着灰布军装的战士们在街巷里操练,背着公文包的参谋匆匆穿梭,机关食堂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与远处太行山的青绿轮廓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敌后根据地特有的生机。
总部会议室是一间翻新的民房,墙上挂着巨幅晋冀鲁豫边区地图,长治、晋城两个红圈被反复圈画,旁边用蓝笔标注着日军的兵力部署。
彭老总坐在长条桌主位,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眉头微蹙;
左侧的刘师长正低头看着一份作战预案,笔尖在纸页上不时圈点;
右首的左副参谋长则捧着一摞电报,目光紧锁着华北战场的最新动向。
“曾夏勇这小子,胃口不小啊。” 彭老总率先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赞许,又有几分考量,“刚打完反扫荡,就想着打长治、晋城。晋东南是块硬骨头,鬼子能轻易放手?”
刘师长抬起头,将作战预案推到桌中央:“老总说得对。长治是晋东南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都从这儿过,鬼子光是在城里就驻了一个混成旅团,还有坦克中队和防空炮;晋城背靠太行山,是鬼子囤积物资的重要据点。这两座城一拿,晋东南就通了,但鬼子肯定会拼命增援;晋东南地区还有日军第41师团,不能够大意。”
他顿了顿,手指点在地图上的日军据点:“上次黑云山大胜,一是曾夏勇装备占优,二是鬼子没把独立旅当回事,吃了轻敌的亏。这次打晋东南,鬼子要是再调两个师团过来,光靠独立旅,怕是顾不过来 —— 既要攻城,又要打援,分身乏术啊。”
左副参谋长也附和道:“根据情报,冈村宁次已经在调整华北兵力,最近从华中调了不少部队往山西赶,估计就是冲着咱们来的。曾夏勇的独立旅虽强,但双拳难敌四手,得有兄弟部队配合才行。”
彭老总沉默着点头,指尖在 “长治” 二字上反复摩挲。
他知道曾夏勇的本事,也信得过独立旅的战斗力,但打仗不能只看单一部队的实力
—— 晋东南战役一旦打响,不仅要面对城内的守敌,还要防备太原、石家庄方向的日军增援,没有足够的兵力调配,很可能陷入被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参谋小李捧着一份电报快步走进来,敬礼道:“老总、刘师长、左参谋长,黑云山来电,是曾夏勇同志发的!”
左副参谋长立刻接过电报,展开快速浏览,原本凝重的脸上渐渐露出惊喜。
他抬起头,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老总、刘师长,你们看!曾夏勇这小子,想给兄弟部队送装备!”
彭老总眼睛一亮,伸手道:“快拿来我看!”
电报上的字迹工整清晰,曾夏勇在文中详细说明:将准备一批 15 式轻型坦克、08 式步战车、PHZ11 式火箭炮等装备,支援兄弟部队;
同时以黑云山警备合成团为模板,负责培训兄弟部队的官兵,确保他们能熟练掌握新装备和战术。
末尾还特意提到,已通过警备团训练积累经验,正在修建城镇模拟训练场,可同步开展城市作战培训。
“好!好小子!” 彭老总看完电报,忍不住拍了下桌子,“知道顾全大局,不搞独食!这格局,比某些只想着自己部队的指挥员强多了!”
刘师长接过电报,目光落在 “15 式轻型坦克”“08 式步战车” 等字眼上,眼神越来越亮:“这些装备一看就知道,应该比鬼子的九七式坦克强太多了 ——105mm 炮能打穿鬼子坦克装甲,轮式战车公路时速能到 100 公里,机动性比咱们的骑兵还快!有了这些家伙,别说打长治、晋城,就是跟鬼子的机械化部队硬碰硬,也有底气!”
左副参谋长补充道:“曾夏勇在电报里说,他组建警备团就是为了摸索经验 —— 怎么教新兵操作装备,怎么练步坦协同,怎么搞后勤保障,都有了初步方案。还有那个城镇训练场,专门针对城市巷战,正好应对长治、晋城的巷战环境,想得太周到了。”
彭老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小子不仅能打仗,还会未雨绸缪。知道晋东南战役需要兄弟部队配合,主动提出支援装备、负责训练,比咱们想的还远。现在关键是,派哪支部队去做试点?”
左副参谋长第一个开口:“386 旅!战斗力强,官兵素质高,而且跟独立旅打过配合,熟悉曾夏勇的战术风格,上手肯定快。”
刘师长点头赞同:“386 旅确实合适,但最好具体到团级单位。旅级单位规模太大,第一次换装训练,先从团级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更稳妥。”
彭老总手指敲了敲桌子,沉吟道:“386 旅下面有新一团、新二团、新三团,还有 771 团、772 团等部队,你们觉得哪个团合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