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八路军总部。
院落里的老槐树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作战室的门窗紧闭,墙上挂着的晋东南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红蓝两色标记 —— 红色代表八路军,蓝色代表日军,而黑云山周边,蓝色标记正以肉眼可见的密度聚集,形成一道令人窒息的包围圈。
彭老总背着手站在地图前,手指在黑云山的位置轻轻敲击,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左副参谋长捧着一叠情报,站在一旁,脸色同样凝重;129 师刘师长则坐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铅笔,不时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分析着日军的兵力部署。
“左参谋长,你先把情况跟大家说清楚。” 彭老总打破沉默,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左副参谋长走上前,指着地图上的蓝色标记,逐一解释:“老总、刘师长,根据最新情报,冈村宁次此次调动了四个师团、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外加两个飞行大队,总兵力高达 13.5 万人。其中,第 6、第 13 师团是从华中调来的甲种师团,满编 3 万人,装备有坦克、重炮,作战经验丰富;第 36 师团驻守长治,第 41 师团驻守冀中,各 3 万人,都是华北方面军的主力;独立混成第 14 旅团 1 万人,擅长山地作战和后勤袭扰。”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严肃:“反观咱们这边,黑云山的独立旅经过扩编,目前有 3.5 万人,加上正在那里换装训练的 386 旅 771 团、772 团,总兵力 4.1 万人。13.5 万对 4.1 万,兵力悬殊近 3 倍,而且日军装备了大量重武器和战机,情况确实严峻。”
刘师长放下铅笔,抬头说道:“不过,咱们也不是没有优势。根据 386 旅陈旅长的报告和曾夏勇发来的评估,771 团、772 团经过 18 天的换装训练,已经掌握了新装备的操作和步坦炮协同战术,实弹射击和模拟演练的成绩都很不错,完全具备实战能力。曾夏勇还提到,这两个团的战士战术素养高,上手快,配合起来不比独立旅的老部队差。”
彭老总点点头,目光转向地图上的黑云山:“那曾夏勇呢?他有多少信心打赢这场仗?”
“曾夏勇在电报里很有把握。” 左副参谋长拿出一份电报,递到彭老总面前,“他说日军看似兵力雄厚,但分四路进攻,战线拉得太长,四路部队之间距离最远的有 50 公里,很难形成有效配合。而且,日军第 36 师团驻守的长治,是咱们接下来晋东南作战的重点,只要能在这次围剿中解决第 36 师团,就能打开晋东南的战局,后续战斗会轻松很多。”
彭老总接过电报,仔细读了一遍,手指在 “第 36 师团” 的标记上停住:“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不能掉以轻心。冈村宁次是个老狐狸,这次调动这么多精锐,肯定做足了准备,咱们稍有不慎,就可能吃大亏。”
他走到桌边,拿起笔,在三张空白电报纸上分别写下指令:“第一条,给黑云山的曾夏勇、陈旅长发报,让他们务必多加小心,密切关注日军动向,利用地形优势灵活部署,不要跟日军硬拼,要打巧仗、打胜仗;第二条,给晋察冀、冀鲁豫军区发报,命令他们组织游击队、民兵,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据点发起袭击,采用游击战、麻雀战,牵制日军兵力,减轻黑云山的压力;第三条,给延安发报,把冈村宁次围剿黑云山的情况详细汇报,请求指示。”
左副参谋长接过电报纸,认真核对一遍,转身快步走出作战室,安排发报员立刻发送。
刘师长看着彭老总,语气坚定地说:“老总,129 师已经做好了准备,只要黑云山那边需要,我立刻调部队过去支援。386 旅是 129 师的主力,曾夏勇也是从 129 师走出去的,咱们不能让他们孤军奋战。”
彭老总摆摆手,目光依旧落在地图上:“支援是要支援,但不能盲目。目前日军把主要精力放在黑云山,周边据点的兵力相对空虚,让其他军区搞袭扰,就是最好的支援。曾夏勇那小子有想法、有能力,给他足够的自主权,他能打出漂亮仗。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稳住大局,不让日军有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黑云山独立旅旅部。
作战室里,曾夏勇和陈旅长站在巨大的电子沙盘前,周围围满了独立旅和 386 旅的团级以上干部。沙盘上,黑云山的地形、道路、河流清晰可见,代表各部队的小旗子已经插好,只等一声令下,就能奔赴战场。
“老旅长,你确定 771 团、772 团能顶住第 13 师团?” 曾夏勇再次确认,眼神里带着一丝谨慎。
第 13 师团是日军甲种师团,战斗力强悍,他担心两个刚换装的团会吃不消。
陈旅长拍着胸脯,语气自信:“小曾,你放心!这几天我天天在训练场看他们训练,步坦炮协同、信息化指挥平台运用,都已经很熟练了。许吉生、程康都是打了多年仗的老团长,经验丰富,只要装备跟得上,对付第 13 师团没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