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夜晚,煤油灯的光芒透过窑洞的窗棂,在黄土坡上洒下细碎的光斑。
通讯处的小院里,通讯员小马攥着刚译好的电报,一路小跑往李同志的窑洞赶,胶鞋踩在松软的黄土路上,溅起细小的泥点。
他怀里的电报纸还带着油墨的温度,开头 “太原解放” 四个字像一团火,烧得他心里发烫 —— 下午就听说太原前线打得激烈,现在终于等到了胜利的消息。
李同志的窑洞内,灯光亮得格外早。
李同志正坐在木桌前,手里捏着一支铅笔,面前摊着山西地图,指尖在太原、大同、临汾的位置反复划动;
祝老总坐在对面的板凳上,手里端着搪瓷缸,里面的茶水早已凉透,却没顾上喝一口。
两人从傍晚就守在这里,每隔半小时就问一次通讯处,生怕错过太原的战报。
“报告!李同志、祝老总!涉县八路军总部急电!太原的消息!” 小马冲到窑洞门口,声音因奔跑而有些沙哑,手里的电报高高举起。
李同志和祝老总同时站起身,李同志快步走过去,接过电报的手微微一顿 —— 他等这封电报,等了整整三天。
当目光扫过 “太原已于今日 18 时彻底肃清残敌,宣告解放,俘虏日军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 时,他紧绷的眉头骤然舒展,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连带着声音都轻快了几分:“好!好啊!曾夏勇他们打得好!”
祝老总凑过来一起看电报,当看到 “歼敌 2.8 万余人,缴获步枪 3.2 万支、山炮 45 门” 时,忍不住拍了下大腿:“痛快!这一下不仅端了日军在山西的老巢,还敲掉了他们的‘华北屏障’!接下来咱们收复晋北、晋西,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筱冢义男这个战犯,终于落网了!” 李同志的目光落在 “俘虏筱冢义男” 几个字上,语气变得严肃,
“这个人手上沾满了山西百姓的血,从太原沦陷到晋东南扫荡,多少乡亲死在他手里,这笔账,今天总算能开始算了!”
祝老总点点头:“是啊,之前咱们就听说他在太原搞‘三光政策’,烧了十几个村子,现在被俘了,可得好好处置,给山西百姓一个交代!”
“快,拿纸来!”
李同志转身对着小马说,“立刻拟电,回给涉县总部,再转太原前线 —— 第一,庆祝太原解放的伟大胜利,通令嘉奖独立旅、385 旅、386 旅全体指战员;
第二,筱冢义男罪大恶极,系日军甲级战犯,着即严密看管,待后续组织公审,依法正法,以慰死难同胞;
第三,太原解放后,首要任务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各部队务必协助百姓重建家园,严明纪律,秋毫无犯;
第四,要总结太原攻坚战的经验,为后续华北战场的反攻提供参考。”
小马立刻拿出纸笔,飞快地记录,生怕漏了一个字。李同志站在一旁,又补充道:“还要加上一句 —— 让前线同志转告太原百姓,组织始终和他们站在一起,会帮他们尽快过上安稳日子。”
电报拟好后,李同志仔细核对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交给小马:“用最高优先级发出去,确保前线第一时间收到。”
小马刚跑出窑洞,祝老总就开口了:“太原解放可是咱们全国抗战的大喜事,光给前线回电还不够,得让全国百姓都知道这个好消息,提振一下士气!”
李同志眼前一亮,当即点头:“你说得对!现在全国不少地方还在受日军蹂躏,百姓们盼胜利盼了这么久,太原解放的消息,就是给他们最好的鼓舞!立刻通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同志,明天一早就把这个消息登出来,还要发一篇社论,讲讲太原解放的意义!”
“我看,这篇社论你亲自起草最合适。” 祝老总看着李同志,语气诚恳,
“你写出来的内容也能更贴近百姓,更有号召力。”
李同志没有推辞,重新坐回木桌前,铺开一张新的稿纸,拿起铅笔。煤油灯的光芒落在他的脸上,映出眼底的坚定。
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先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山西百姓的模样 —— 沦陷时流离失所的老人,被日军抓走当劳工的青年,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孩子…… 这些画面,成了他笔下最有力的支撑。
铅笔在纸上划过,发出 “沙沙” 的声响。
李同志写道:“《贺太原解放 —— 为华北抗战胜利而歌》:今日,我八路军独立旅、385 旅、386 旅将士,以三日激战,攻克日军重兵设防之太原,俘虏战犯筱冢义男,歼敌数万,此乃华北抗战之重大胜利,亦是全国抗战之光辉一页!太原,这座被日军侵占五年之古城,今日终获新生;山西百姓,这片土地上饱受苦难之同胞,今日终见曙光……”
他的笔锋既带着胜利的喜悦,又饱含对百姓的共情 —— 他写日军的残暴,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苦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