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的晨光刚漫过城墙,城南的粮库前就排起了长队。
百姓们手里提着布袋子、木桶,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 —— 这是太原解放后第三次分发救济粮,独立旅从长治、晋城战备仓库调运的十万斤小米、五万斤面粉,正通过战士们的手,稳稳递到每个人手里。
“大爷,您家三口人,这是三十斤小米、十五斤面粉,够吃大半个月了。”
三团战士小李一边递过粮袋,一边帮老人把袋子扛到肩上。
张大爷攥着粮袋口,笑得眼角皱成了褶:“同志,谢谢你们!小鬼子在的时候,咱们连红薯面都吃不上,现在不仅有小米,还有白面,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他转头看向粮库旁的公告栏,上面贴着八路军写的《民生保障通告》,第一条就写着 “保证每户百姓每日三餐不缺粮”,下面盖着八路军的红色印章。
粮库不远处的巷子里,李大婶正带着儿媳妇晾晒刚磨好的面粉。
“你看这面粉多白,晚上给娃包顿饺子,让他也解解馋。”
李大婶摸着面粉,语气里满是欣慰。
儿媳妇点点头,手里的木勺轻轻翻动着面粉,阳光洒在粉堆上,泛着细碎的金光 —— 这是她们家近五年吃的第一顿白面饺子。
上午九点,城南的集市重新开张了。
原本被日军征用当马厩的空地,现在被战士们用木板搭起了临时摊位,二十多个摊位沿着巷子排开:有卖自家种的青菜、萝卜的,有修农具、补衣服的,还有八路军后勤分队设的 “便民服务点”,免费给百姓修锅碗瓢盆、理发。
“王师傅,您这锄头修得真结实!” 一名百姓拿着刚修好的锄头,对着摊位后的铁匠王师傅说。
王师傅擦了擦汗,笑着说:“多亏了八路军给的新铁块,不然这锄头还真修不好。”
他指了指旁边的战士,“昨天战士们帮我把炉子修好了,还送了两袋煤,我才能重新开张。”
便民服务点前,理发的战士正给一个小男孩剪头发。
“小朋友,别乱动,剪完头发咱们就变精神了!”
战士手里的剪刀熟练地挥动着,小男孩盯着战士,好奇地问:“叔叔,你们还会打鬼子吗?”
战士笑着点头:“会!等把山西的鬼子都打跑了,叔叔就带你们去城外放风筝。”
集市的热闹声还没散去,城西的纺织厂里就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 —— 这是太原解放后第一家复工的工厂。
纺织厂的赵厂长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工人熟练地操作机器,眼眶忍不住发红:“三个月前,小鬼子把咱们的机器拆了一半,运去做军火,现在多亏了八路军的工兵,不仅把机器修好了,还帮咱们接了新电线,这工厂总算活过来了!”
车间里,纺织工王大姐正踩着织布机,棉线在她手里变成了平整的土布。
“你看这布多匀,之前鬼子让咱们织军布,现在咱们织的布,能给自家娃做新衣服了!” 王大姐对着身边的工友说。
工友点点头,手里的梭子飞快地穿梭 —— 车间里二十台织布机全部开动,每天能织出两百多米布,足够给全城百姓做一批新衣服。
离纺织厂不远的农具厂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锄头、镰刀。
“李师傅,这台车床修好了吗?下午还得赶制五十把锄头,给城外的百姓春耕用。” 车间主任对着车床旁的李师傅喊。
李师傅擦了擦机器上的油污,笑着说:“好了!多亏了八路军工兵营的同志,给咱们找来了新齿轮,现在这车床比以前还好用!”
他指了指旁边的工兵战士,“昨天战士们帮咱们把厂房的屋顶补好了,还装了新的通风扇,现在干活也不热了。”
中午时分,城北的太原小学传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
原本被日军改成仓库的教学楼,现在被工兵分队修得焕然一新:破碎的窗户装上了新玻璃,倒塌的院墙重新砌好,操场上还搭起了临时的篮球架。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叫《我们的家乡》。”
语文老师周先生站在讲台上,手里的课本是八路军印刷厂刚印的,封面上画着太原的城墙和飘扬的五角星旗。
台下的孩子们齐声朗读,声音清脆响亮。
坐在第一排的小女孩妞妞,手里握着八路军送的铅笔,认真地在课本上写着字 —— 这是她第一次用上属于自己的铅笔,之前日军在的时候,她连纸都没见过。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围着帮他们修教室的工兵战士,七嘴八舌地问:“叔叔,飞机是什么样的?”“叔叔,你们还会来给我们修秋千吗?”
战士们笑着回答,有的还从口袋里掏出糖果,分给孩子们 —— 这些糖果是从日军仓库里缴获的,战士们没舍得吃,都留给了孩子。
下午两点,城西的发电厂突然传来一阵欢呼 —— 随着工兵营战士按下启动按钮,发电机的轰鸣声渐渐平稳,厂区外的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远处居民楼的窗户里也透出了灯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