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太原的晨光刚漫过营区的树梢,食堂里的小米粥还冒着热气,参会的首长们就已陆续放下碗筷 —— 按计划,上午八点三十分要去参观总部指挥室,这事儿比早饭还让他们惦记。
“我的聂司令员,您昨晚没睡好?眼睛里还有血丝呢!” 冀鲁豫军区的宋政委凑过来,笑着递过一块刚蒸好的馒头。
聂司令员接过馒头,咬了一口,语气里满是期待:“昨晚跟老宋你聊完,我又琢磨了半宿指挥室的‘大屏幕’,总想着能早点见着 —— 以前指挥靠地图、靠通讯员跑腿,现在听说能实时看战场,心里头好奇得很!”
说话间,总部机关的参谋已在食堂门口等候:“各位首长,指挥室那边都准备好了,咱们现在过去吧?”
“走!走!” 首长们纷纷应声,跟着参谋往主楼走去。
清晨的营区里,训练场上的战士们已开始晨练,喊杀声顺着风飘过来;
路边的宣传栏前,几名刚换岗的哨兵正驻足看着独立纵队的战斗照片,整个营区既热闹又透着股严谨劲儿。
五分钟后,众人走进总部主楼,穿过铺着浅灰色地砖的走廊,拐过两个弯,一扇厚重的钢门出现在眼前 —— 门楣上贴着 “指挥中心” 四个红色大字,门口的哨兵抬手敬礼,钢门缓缓向两侧滑开,一股带着电子设备特有的微凉气息扑面而来。
指挥室内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一面占据了整面墙的大屏幕格外醒目 —— 屏幕足有两张八仙桌拼接起来那么大,柔和的白光从屏幕边缘溢出,照亮了周围整齐排列的操作台。
十几名工作人员坐在台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面前的小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有的在标注部队坐标,有的在核对弹药储备,有的在调试通讯信号,却听不到一丝杂乱的声响。
“我的娘嘞,这屏幕也太气派了!” 晋西军区的贺旅长忍不住低呼一声,脚步下意识地往前凑了两步,眼神死死盯着屏幕。
屏幕被分成了十几个区域:左上角是华北全域敌我态势图,红色箭头代表八路军各部队,蓝色方块标注着日军在华北的分布;
右上角是独立纵队的装备动态,歼击机的飞行轨迹、火箭炮的阵地位置、无人机的侦察范围,每一秒都在更新;
下方则是各军区的兵员统计、粮食储备、医疗物资数据。
聂司令员走到操作台旁,俯身看着一名工作人员调试设备 —— 那是台巴掌大的战术平板,工作人员指尖一点,屏幕上立刻跳出晋察冀野战军 1 纵的详细部署:“聂司令员您看,这是 1 纵在大同的防御阵地,每个碉堡的火力配置、兵力部署都有记录,要是日军有动静,预警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
“这东西比咱们的望远镜还管用!”
聂司令员伸手想碰平板,又怕影响操作,指尖悬在半空,语气里满是赞叹,
“以前咱们要知道日军动向,得派侦察兵摸两三天,还不一定准;
现在倒好,小鬼子的一举一动都在这屏幕上,跟长了天眼似的!”
太岳军区的王司令员则盯着 “弹药储备” 栏,指着太原后勤仓库的数据问:“参谋同志,这上面写的‘155mm 榴弹炮炮弹 800 发’,是真的随时能调走?。”
“王司令员,这数据是实时更新的。” 工作人员笑着解释,
“只要总部下命令,仓库的战士十分钟就能装车,用运 - 20A 运输,一小时就能到吕梁。而且系统会自动计算各部队的弹药消耗,快不够了会提前预警,再也不用怕临时缺弹。”
宋政委则注意到了通讯区 —— 几名战士戴着耳机,面前的加密通讯设备闪着绿色指示灯,偶尔对着麦克风说几句,声音清晰却简短:“这设备能防日军监听?以前咱们跟总部联络,总怕被日军截获信号,得绕好几个弯子传消息。”
“宋政委您放心,这是加密通讯系统,日军就算截获了信号,没有密钥也破译不了。”
参谋递过一份通讯记录,“上次晋西清剿,咱们跟贺旅长的部队联络了二十多次,日军的电台一点反应都没有。”
首长们在指挥室里转了足足二十分钟,从态势图看到装备库,从通讯设备问到预警系统,每个人脸上都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赞叹 —— 这哪里是指挥室,简直是能看透战场的 “千里眼”“顺风耳”。
“有这指挥室,咱们以后打仗就跟‘开卷考试’似的!” 贺旅长走出钢门时,还在回头看大屏幕,
“难怪独立纵队打胜仗这么多,有这宝贝帮忙,想输都难!”
从指挥室出来,众人沿着走廊往四楼的大会议室走。
会议室门口已挂好了 “全军工作会议” 的红色横幅,里面的长条会议桌擦得锃亮,每个座位前都摆着搪瓷茶杯和笔记本,墙角的煤炉燃得正旺,整个房间暖融融的。
首长们陆续落座,三三两两地聊着刚才的指挥室:“我看那战术平板就不错,回头得跟曾司令要几台,给各纵的参谋配上!”“还有那实时态势图,要是咱们冀鲁豫也能装一套,日军再想偷袭就难了!” 说话间,走廊里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