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彻底笼罩太原,总部机关大楼的会议室里却依旧灯火通明。
长条会议桌被擦拭得锃亮,桌上摆着刚泡好的热茶,袅袅热气顺着灯光向上飘。
彭老总、左副参谋长、刘司令员、邓政委、聂司令员坐在主位,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们依次落座,每个人面前都放着笔记本和钢笔,眼神里满是期待
下午观摩完独立纵队的多兵种训练,他们早已对曾夏勇口中的 “新战法” 充满好奇,此刻正等着听更深入的讲解。
曾夏勇坐在会议桌一侧,面前摊着几张手绘的作战示意图,手指轻轻按在图纸上,待会议室彻底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各位首长、同志们,下午大家看了我们独立纵队的训练,应该能感受到多兵种配合的优势。今晚想跟大家聊聊‘合成部队’的概念 —— 这是我们在实战中总结出的作战模式,也是接下来各部队换装后,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示意图上圈出 “步兵、装甲、炮兵、防空、工兵、防化、保障” 几个关键词:“所谓合成部队,核心就是把这些原本分散的兵种模块,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前咱们打仗,步兵是步兵、炮兵是炮兵,各打各的 —— 步兵冲锋时,炮兵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开火;装甲部队推进时,防空部队跟不上掩护,很容易被日军抓住漏洞。”
“但合成部队不一样。” 曾夏勇的笔在图纸上画出一条整合的箭头,
“当这些兵种模块拧成一股绳,就能适应各种战场环境:平原作战,装甲部队冲在前面,炮兵提供火力覆盖,防空部队防备敌机偷袭;山地作战,步兵带着工兵开辟道路,防化部队排查毒区,保障部队随时补给 —— 不管遇到什么威胁,都能快速应对,不用再等其他部队支援。”
他指着示意图上的 “通讯系统” 标识,加重语气:“更关键的是,咱们有先进的加密通讯系统。战场信息能实时共享 —— 步兵发现日军碉堡,坐标能立刻传到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防空部队发现敌机,预警信号能同步到所有作战单元。以前靠通讯员跑断腿才能传递的消息,现在一秒钟就能传遍整个战场,真正实现‘高效协同、精准打击’。”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钢笔在纸上划过的 “沙沙” 声。
聂司令员低头看着笔记本上的关键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若有所思地说:“夏勇同志,你这‘合成部队’的想法,确实颠覆了咱们以前的作战思路。以前咱们总说‘协同作战’,但实际上还是各兵种各自为战,就像上次大同战役的北线白登河阻击,我们的步兵被日军坦克压制,想叫炮兵支援,通讯员跑了三趟才把消息传到,炮火打下来的时候,日军的坦克早就突破了我们的防线。要是早有这合成部队,步兵直接能叫炮兵支援,也不会吃那亏!”
“聂司令员说得对!” 晋察冀野战军 3 纵的司令员立刻附和,
“我们上次打大同,步兵攻到日军阵地前,才发现对面有暗堡,想叫工兵来爆破,等工兵赶到,日军已经增援上来了。要是合成部队,步兵身边就跟着工兵,发现暗堡直接就能处理,哪会给日军增援的机会!”
曾夏勇点头,接着讲解编制改革:“要实现合成作战,编制改革是基础。咱们传统的‘师 - 旅 - 团 - 营’架构,看似层级分明,实则有不少问题 —— 兵种协同要跨好几个层级,团里的事要请示旅部,旅部要等师部批复,一层一层下来,战场响应速度太慢;而且基层部队比如团、营,往往只有单一兵种,独立作战能力很弱,一旦跟上级失去联系,很容易陷入被动。”
他指着另一张编制示意图,语气坚定:“所以我们独立纵队采用‘纵队 - 旅 - 营’三级架构。经过实战检验,这种架构能把指挥效率提升 50% —— 纵队直接对接旅,旅直接指挥营,减少中间环节。更重要的是,每个合成旅都配齐了步兵、装甲、炮兵、防空、工兵、防化、保障等所有兵种模块,既能单独承担作战任务,比如防守一座城市、进攻一个据点;也能和其他合成旅快速协同,组成更大的作战集群。”
“当然,各部队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 曾夏勇话锋一转,
“除了‘纵队 - 旅 - 营’架构,我们还建议部分部队可以采用‘纵队 - 师 - 团 - 营’架构 —— 虽然多了‘师’这一层,但考虑到有些部队刚整编,老兵多、传统编制习惯深,保留师级建制能更好地过渡。关键不是层级多少,而是要让每个基层作战单元,都具备多兵种协同的能力。”
晋冀鲁豫野战军 4 纵的陈司令皱着眉,提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问号:“夏勇同志,我有个疑问。要是采用‘纵队 - 旅 - 营’架构,旅级单位的担子会不会太重?一个旅要管这么多兵种,指挥员能不能统筹得过来?以前咱们旅里只管步兵,现在要加装甲、炮兵、防空,怕是得花不少时间适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