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停顿了一下,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充满了密谋的气息。
“而你真正的,深层的使命,有三个。”
“第一,寻找一切机会,向那位顾昭首相,灌输‘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理念。你要让他相信,他所追求的一切理性与秩序,其最终的源头,都指向了我们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你的终极目标,是让他皈依,或者,至少让他为我主的光芒,在东方大地上,重新打开一扇大门。”
“第二,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像海绵一样,吸收那个新生帝国的一切情报。它的政治架构、军事实力、工业产能、社会思想……我需要一份最详尽、最客观的报告。”
“第三,去寻找盟友。任何一个强权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旧势力的不满。去接触那些对顾昭的新政心怀怨恨的旧派士人、失意贵族,在他们心中,播下信仰的种子。他们,或许会成为我们未来在那个国度,最宝贵的财富。”
“你,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为了上帝的荣耀,也为了你自己的不朽声名。”
汤若望深深地低下头,用一种混合了虔诚与激动的声音,庄严地回答:“我愿为我主,踏入那片未知的土地,万死不辞。”
……
半年后,南京。
汤若望的到来,并未在帝国的政治中心,掀起太大的波澜。对于这座日益国际化的新都而言,一个金发碧眼的欧洲神父,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景象。
但汤若望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没有像其他传教士那样,急于去街头巷尾宣讲教义,而是通过大使馆,向大明礼部递交了一份堪称惊艳的“见面礼”——一架由他亲手调试的、代表当时欧洲最高工艺水准的反射式望远镜,以及一份用工整汉字书写的、关于如何利用它来更精确地预测日食与月食的论文。
这份礼物,成功地引起了格物院的注意。
在与宋应星等几位大明顶级学者的几次学术沙龙之后,汤若望凭借其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深刻理解,迅速赢得了学者们的尊重。这个神父,不仅能和他们讨论托勒密的地心说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还能引用《周易》和《考工记》,来探讨中西方宇宙观的异同。
最终,一份关于他的报告,被送到了护国首相顾昭的案头。而汤若望,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与这位东方世界实际统治者单独会面的机会。
会面的地点,在顾昭位于首相府的办公室里。这里没有龙椅,没有熏香,只有巨大的落地窗、铺满了整个墙壁的世界地图、书架上堆积如山的各类书籍,和一张摆放着地球仪和蒸汽机模型的巨大办公桌。
当汤若望走进来时,顾昭正站在地图前,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穿着一身简单的深色制服,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但那种久居上位、掌握亿万人生死的无形气场,还是让见惯了教皇威严的汤若望,感到了一丝压力。
“你就是约翰·亚当·沙尔·冯·白神父?”顾昭转过身,微笑着开口,他的汉语,清晰而标准。
“是的,尊敬的首相阁下。您也可以叫我的中国名字,汤若望。”汤若望恭敬地行了一个东方士人的长揖,姿态无可挑剔。
他抬起头,直视着顾昭的眼睛,用他那练习了无数遍的、充满了真诚与敬意的语气说道:“尊敬的首相阁下,您的智慧如同太阳般照耀东方,您的功绩,即便在遥远的罗马,也被人传颂。我奉我们精神的领袖,教皇冕下之命,不远万里,前来为您献上欧洲最前沿的知识,并希望能有机会,与您和贵国最智慧的学者们,共同探讨宇宙的奥秘。因为我们坚信,无论是东方的‘道’,还是西方的‘上帝’,我们毕生所追寻的,都将是同一个,也是唯一的那个终极真理。”
这是一番精心准备的开场白,它将姿态放得极低,用最华丽的辞藻奉上恭维,同时又巧妙地将“科学”与“神学”捆绑在了一起,试图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
然而,顾昭的反应,却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
顾昭脸上的笑容,没有丝毫改变,他甚至亲手为汤若望倒了一杯来自武夷山的热茶。
“神父言重了。”他将茶杯递过去,语气温和得像是在与一位老友闲聊,“我对任何知识,都充满敬意。无论是天文学、数学,还是神学,只要它能增进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它就是有价值的。”
汤若望心中一喜,刚想顺着这句话,引出关于信仰的话题。
顾昭却话锋一转,他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目光悠悠地看向窗外,那里,是兵工厂林立的方向。
“至于真理……”他轻声说道,仿佛在自言自语,“我更相信,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之内。”
这句话,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击碎了汤若望所有精心构建的哲学辞藻。
他脸上的笑容,出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僵硬。
顾昭转回头,依旧微笑着看着他,仿佛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不过,既然你们带来了知识,那便是大明的朋友。”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后坐下,“这样吧,我给你们耶稣会在西山书院里,留一个专门的研究室和一个小教堂。你们可以在那里自由地进行你们的学术研究,也可以和我们的学者们,就任何问题,进行公开的辩论。我欢迎思想的碰撞,因为那会催生出更伟大的智慧。”
汤若望的心,沉了下去。他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他们被允许存在,但仅仅是作为一种被观赏、被研究、被用来“碰撞思想”的学术标本。
他还想再争取一下,顾昭却已经抬起手,做了一个制止的手势。
顾昭的目光,第一次变得锐利起来,那是一种看透了所有伪装,直抵人心的锋芒。
“但,请务必记住一句忠告,神父。”
“在大明共和国的土地上,”他一字一顿,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激起阵阵回响,“上帝,也必须,归我的《宪章》管!”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