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西汉“稳胜战神”!凭“避险出奇+持重待机”平七国之乱
吴、楚等国发动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周亚夫领兵出发后,到达霸上时,赵涉拦住他进言说:“吴王招揽敢死之士已经很久了。他知道将军你要出兵,肯定会在崤山、黾池之间的险要地段埋伏人马。而且打仗讲究神秘莫测,将军何不改变路线,从右边走蓝田,出武关,直奔洛阳?这样顶多差一两天路程,却能直接进入武库,敲响战鼓。诸侯们听到消息,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呢!”周亚夫采纳了他的计策,抵达洛阳后,派人搜查崤山、黾池一带,果然抓获了吴国的伏兵。
周亚夫在荥阳会合各路军队后,下令坚守营垒,不主动出战。这时吴国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打算把梁国当作牵制吴国的棋子,不肯出兵救援。梁王只好上书给汉景帝,亲自求救。景帝派使者下诏,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依然没有奉命,反而派轻骑兵切断了吴、楚联军的后路。吴军想作战却找不到对手,最终因粮草断绝、士兵饥饿而撤退。周亚夫趁机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军。
冯梦龙点评:
吴王刚开始起兵时,他的大将田禄伯建议:“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进军,没有其他奇袭路线,很难立下战功。我请求率领五万人马,另外沿着长江、淮河向上游进军,收服淮南、长沙等地,再攻入武关,和大王你会师,这也是一条奇计啊!”(注:和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很相似)吴国太子劝谏说:“大王你是以反叛为名起兵的,如果把军队交给别人,那人也可能反过来背叛你。”(注:怎么不劝谏他不要反叛呢)吴王于是没有同意田禄伯的建议。
年轻将领桓将军又劝吴王:“吴国多是步兵,擅长在险要地形作战;汉军多是战车和骑兵,擅长在平原作战。希望大王你沿途遇到城池攻不下来就直接放弃,火速向西进军,占据咸阳的武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借山河险阻号令诸侯。就算没能攻入关中,天下其实也已经平定了!如果大王你放慢行军速度,沿途攻打城池,等汉军的车骑部队赶到,冲入梁、楚两国的郊野,咱们的大事就失败了!”吴国的老将领们都说:“这年轻人勇猛冲锋还行,哪里懂长远谋略!”吴王也没有采纳桓将军的建议。
要是当初这两条计策能得以实施,周亚夫也不会那么容易成功。周亚夫的战功,赵涉和吴王的失误各占一半。可后世只把功劳归于周亚夫,竟然没人理会田禄伯、桓将军的正确意见,真是可惜啊!(注:李牧、周亚夫,都是没有十足把握就不作战的人,所以一战就能成功。赵括因为轻率出战而失败,夫差因为连年征战而失败。君主知道不能作战却不禁止,子玉的失败就是这样;将领知道不能作战却被逼迫出战,杨业的失败就是这样。)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七国叛乱+强敌压境”困局,关键在“避险出奇+持重待机+断敌要害”
周亚夫能快速平定七国之乱,核心逻辑是“不按常规出牌,靠‘精准避险+牵制对手+断敌后路’,以最小代价赢得全局胜利”:
- 避险出奇,抢占先机:采纳赵涉的建议,绕开敌军埋伏的险要路段,从武关快速抵达洛阳,既避开风险,又达成“从天而降”的震慑效果;
- 持重待机,牵制对手:面对梁国的求救,不盲目出兵,而是把梁国当作“诱饵”牵制吴军主力,让敌军在攻坚中消耗实力;
- 断敌要害,一击制胜:顶住皇帝诏书的压力,坚持切断吴军的粮草后路,让敌军因饥饿陷入被动,再趁机出动精锐部队追击,彻底击溃敌军。
二、核心启示:遇“多方叛乱+局势复杂”,别蛮干,用“避险出奇+精准牵制”破局
这种“稳扎稳打、抓准要害”的思路,对现代商业竞争、职场攻坚、危机处理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商业竞争遇“多个竞品联合打压+市场复杂”:比如行业内多家竞品联手封锁渠道、发起价格战,别正面硬扛。像周亚夫那样:“绕开竞品设置的‘埋伏’(如红海价格战),通过跨界合作、新兴渠道实现弯道超车(避险出奇);利用竞品间的利益矛盾,扶持弱势竞品牵制强势对手(以梁委吴);找准对手的核心软肋(如供应链、现金流),集中资源切断其关键支撑(断敌后路),让对手不战自乱”;
- 职场攻坚遇“多重任务并行+多方施压”:比如同时接手多个紧急任务,还面临各方面的催促,别慌乱应付。可以说:“梳理任务优先级,绕开难度大、收益低的‘陷阱任务’,集中精力攻克核心目标(避险出奇);利用部分任务牵制无关干扰,为核心任务争取时间和资源(持重待机);找准关键节点(如核心数据、领导支持),集中力量突破,带动整体任务推进(断敌要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