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月华如水,静静流淌在僻静小院的青石板上。林越盘膝坐于院中老槐树下,意守丹田,摒除杂念。体内磅礴浩瀚的太玄内力如同沉睡的巨龙,随着他的心意缓缓苏醒,沿着经脉平稳流转。他心意微动,尝试着从这中正平和的内力洪流中,小心翼翼地分离出一缕细丝,然后依照白日所悟,引导其模仿的特性------那股炎上、温煦、推动的生命之力。
初时极为滞涩。内力自有其惯有的运行规律和属性,强行改变其性质,如同要让清水自然燃烧,谈何容易?那一缕内力在林越的催动下,时而躁动不安,险些失控;时而萎靡不振,毫无火意。但林越对自身力量的掌控已近乎入微之境,加之太玄经内力本身便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独特特性,经过无数次耐心的失败、细微的调整、对心火意象的深刻观想,那一缕内力竟真的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它不再仅仅是中正平和的能量流,而是变得活跃、灵动,带上了一丝微不可察却真实存在的感。这股温热并非物理上的高温,而是一种能量层面的之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虽然远不及真正火焰的炽烈,却已初具雏形。
林越心中古井无波,小心翼翼地将这缕微弱却性质独特的内力引导至右手指尖。他取过桌上早已备好的一杯凉水,将指尖悬于水面之上,缓缓将那一丝内力透出。只见平静的水面,竟以他指尖为中心,漾开了一圈圈极其细微、肉眼难辨的涟漪!紧接着,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温热气息透水而下,杯底甚至隐隐泛起了几个极其微小的气泡,仿佛被无形的热量所扰动!
果然可行!纵然以林越的心境,此刻也不禁泛起一丝淡淡的喜悦。这效果虽然微弱得近乎幻觉,却无疑验证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以内力模拟、进而驾驭天地五行之气!这并非简单的属性变化,而是对能量本质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运用,是对的探索。若此法能臻至大成,将来对内伤的治疗------如以火行内力驱散寒毒,以木行内力滋养生机、甚至对敌时劲力的千变万化------火之爆烈、金之锋锐、水之绵长、土之厚重、木之生机,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提升,远超寻常武功范畴。
他并未因初步成功而自满,稍作调息后,又开始了新的尝试。意随心动,内力流转,转而模拟的生发、条达之意。这一次,或许是有了之前的经验,过程相对顺畅一些。那缕内力变得轻柔而充满生机,如同初春萌发的嫩芽,蕴含着无限的生长可能。指尖触及桌角,那干枯的木料似乎都隐隐传来一丝微弱的共鸣。
接着是的润下、寒凉之意。内力变得沉静、深邃,指尖随之生出一股清冽的凉意,仿佛触摸寒玉。的厚重、承载、运化之意,让内力显得沉凝敦实,稳如磐石。的清肃、收敛、锋锐之意,则使内力变得凝练而锐利,隐隐有破空之声。
每一次属性的转换和模拟,都极其耗费心神,对内力的精微控制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稍有分神或力道掌控不当,便会引起体内气机轻微紊乱,经脉隐隐胀痛。但林越却乐此不疲,全身心沉浸其中。这对他而言,不仅是医术的延伸,更是对太玄经这部神秘功法、对自身所追求的武学乃至天地之的深度探索。他仿佛一个发现了新玩具的孩子,又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不断试验、记录、调整。
接下来的数日,林越的生活变得极有规律。白天,他依旧准时出现在济世堂,以木先生的身份坐诊。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普通病症,而是格外留意那些因江湖争斗导致内力损伤、或是修炼不得法而留下种种暗伤的武林人士。他会仔细询问受伤经过,结合五行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例如,被阳刚掌力所伤者,多属火毒侵体;被阴寒内力所伤者,则如寒湿入络;内力走岔导致经脉郁结者,又可从肝气不舒、木失调达的角度思考。他将这些实际病例与自身的五行内力模拟相互印证,收获颇丰。
夜晚,他便回到那僻静小院,继续反复试验模拟五行内力,并将心得体会详细记录在一本空白的线装书册上。他甚至开始撰写名为《初窥医武合一》的手稿,尝试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中的理论,与武学修炼、内力运用初步结合起来,阐述其中相通的道理。虽然只是雏形,却已显露出开创一门新学问的宏大格局。
他的医术名声虽刻意保持低调,但济世堂来了一位手段高超、尤其擅长疑难杂症的神秘良医木先生的消息,仍在荆州城底层百姓和少数消息灵通的江湖人士中小范围传开。偶尔有连陈老大夫都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经木先生出手,往往能别出机杼,另辟蹊径,效果显着。这份悄然传播的名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也引来了一些不那么寻常的。
这日午后,阳光慵懒,济世堂内病人不多。两名劲装汉子搀扶着一个面色惨白如纸、脚步虚浮踉跄的同伴急匆匆走了进来。被搀扶的汉子约莫三十来岁,体格原本应该颇为健壮,但此刻却气息奄奄,额头上不断渗出虚汗,嘴唇泛着不正常的青紫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