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郡,夷陵城。
此地扼守长江三峡东口,西控巴蜀,东连荆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城垒依山傍水而建,险峻异常。自赵云受命总督西线以来,此地更是被经营得铁桶一般。
赵云端坐于都督府中,一身玄甲未解,英武的面容上带着惯有的沉静与警惕。他面前的书桉上,摊开着最新的军情通报与防务图册。副将陈式、以及原属关羽部将如今暂归其节制的周仓、廖化等人分列两侧。
“伯约(陈式字),各隘口烽燧,近日可有异常?”赵云声音平稳,目光却锐利地扫过地图上标注的每一个据点。
陈式拱手回道:“都督,一切如常。巫县至夷陵一线,共二十七处烽燧,日夜轮守,信号通畅。江面巡逻船队也未发现蜀军异动。只是……”他略微迟疑了一下。
“但讲无妨。”
“只是近日江上往来商船略有增多,其中不乏来自成都方向的货船。虽经盘查未见兵器违禁之物,但其船员中,似多有精壮之辈,目光敏锐,不似寻常商贾。”陈式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一旁身形魁梧的周仓瓮声道:“定是那大耳贼……呃,是刘皇叔派来的细作!想探听我军虚实!”
廖化较为沉稳,补充道:“都督,诸葛亮善于谋划,此举未必意在即刻进攻,更可能是收集情报,观察我军布防,甚至……试图联络旧部。”
赵云微微颔首,对于刘备那边的动向,他心中早有预料。襄樊之败、荆州之失,加上关羽被扣,刘备和诸葛亮绝不会甘心,但眼下他们更需时间恢复元气。这些商船,正是诸葛亮“非敌非友”策略的体现。
“加强盘查,依律行事即可。只要其不携带军械,不违禁,便放行。然,需严密监视其登岸后之行踪,尤其注意其是否与城内某些士族、旧官暗中接触。”赵云下令道,语气不容置疑,“传令各营,守备不可有一日松懈,操练更不可怠慢。西线安稳,主公方能无后顾之忧,全力经营东方。此乃我等职责所在!”
“诺!”众将凛然应命。
会议散去后,赵云独自走到城楼之上,凭栏西望。长江如练,奔涌东去,对岸的群山之后,便是曾经的盟友,如今的潜在对手。他抚摸着冰凉的城墙垛口,心中思忖:“孔明用兵,奇正相合,不可不防。然主公处……听闻庐江新挫,虽无大碍,然身边确需一稳重之将,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浮现。
几乎在赵云于西线思虑的同时,北境五岭,黄忠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信使——来自建业,手持镇南大将军府令牌的徐元。
黄忠的驻地位于桂阳郡与扬州豫章郡交界的险要山口。营寨依山势而建,壕深垒固,箭塔林立。虽已年过六旬,黄忠依旧精神矍铄,臂膀有力,每日必亲自巡视防务,操练士卒。
中军帐内,徐元与黄忠对坐。炭火盆驱散了南岭冬日的湿寒。
“汉升将军镇守北境,劳苦功高。主公时常挂念,特命元前来探望,并带来些许御寒物资,犒赏将士。”徐元微笑着,语气诚挚。
黄忠抱拳,声若洪钟:“有劳元直先生远来,更谢主公挂怀!末将在此,曹兵半步不得南侵,请主公放心!”他话语中充满自信,花白须发微微颤动。
徐元点头,表示深信不疑。他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将军以为,如今北境曹军动向如何?五岭防线,可还有需加强之处?”
黄忠略一沉吟,道:“自庐江战事平息后,对面曹军似也收敛了许多,大规模调动未见,但小股哨探渗透频度有所增加。依末将看,曹操经此一役,知我江东非易与之辈,短期内应无大举南侵之意。然,其觊觎之心不死,防务绝不可松懈。五岭防线,关键在‘扼守要道,以静制动’。末将已命人多设陷坑、拒马,加固关隘,并储备了足够半年之用度的粮草箭矢。”
“将军老成谋国,元佩服。”徐元赞了一句,随即看似无意地叹道,“只是主公身处建业,虽有三军将士效命,然身边……总觉少了如汉升将军、子龙将军这般能镇得住场面的宿将坐镇,每每思及江北强敌,难免心中不安。尤其那广陵陈登,水军威胁日增,丹阳虽近,邓艾毕竟年轻,经历庐江之战后,恐需时间沉淀……”
黄忠是何等人物,历经沧桑,瞬间便听出了徐元的弦外之音。他猛地抬头,眼中精光一闪:“元直先生之意是……主公欲调末将东移?”
徐元不再绕弯子,正色道:“非是必行之事,乃主公与士元、伯言及我等商议时,偶有提及之顾虑。西线子龙,稳如磐石,不容轻动。北境赖将军之威,暂保无虞。而东方,直面曹操江淮主力,未来必为主战场。主公身边,确需一员足以信赖、能攻善守、资历足以服众的大将,屯于建业左近,既可卫戍中枢,亦可在战机出现时,作为江北利剑之锋镝。”
黄忠闻言,沉默了片刻。他抚摸着颌下长须,目光投向帐外连绵的群山。镇守北境多年,一草一木皆熟,骤然离开,确有不舍。但他更明白,主公的考量是从全局出发。建业乃根本之地,不容有失,未来的主攻方向在江淮,他这身武艺和征战一生的经验,放在更能发挥作用的东方,确是上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