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昆仑山脚。
晨雾未散,薄如轻纱,缠绕在坡地的枯草与碎石之间。
昨夜一场细雨刚歇,泥土微润,空气清冽得能沁入肺腑。
就在这荒僻之地,一座庙宇赫然矗立,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竟似凭空而生。
匾额高悬,墨迹犹新——“功德天尊殿”五个大字笔力沉雄,透着几分仓促却庄重的敬意。
香炉置于阶前,三炷长香袅袅升腾,灰烬积了一寸有余。
几名老农跪伏于地,额头贴着冰冷石板,口中低声祈愿:“求天尊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家娃能读上书……”一个裹着粗布头巾的妇人将半块干粮放在供桌之上,双手合十,眼含热泪:“您救过我男人,我烧不了金纸,但这一口饭,是真心。”
庙内塑像巍然,泥胎彩绘,披肩持帚,眉目间七分肖似一人——正是那曾横渡幽冥裂谷、以凡躯托起民愿之桥的陈凡。
连他肩头斜扛尘缘帚的姿态都一丝不差,仿佛有人亲眼所见,刻骨铭心。
可这庄严不过维持到日头初升。
脚步声自坡下传来,懒散、从容,踏碎露珠与落叶。
小石头气喘吁吁奔至庙前,肩头还挂着记善簿的麻绳。
他一眼望见那塑像,脸色骤变,冲上前去便要掀翻供桌,却被两名壮汉死死拦住。
“你干什么!”有人怒喝,“这是恩人的金身!”
“谁准你动圣像!”另一人挥臂欲打,却被旁边老者按住。
小石头涨红了脸,声音发颤:“我不是毁他!我是怕……怕你们弄错了人!他不是神!他只是个扫地的!”
人群骚动,争论四起。
有人坚持这是天降灵兆,百姓自发建庙,合情合理;也有人犹豫起来,想起那位总在黄昏蹲在村口修篱笆、默默递来一碗热汤的男人,的确从不自称“天尊”。
就在此时,一道身影踱上台阶。
陈凡来了。
他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褐,肩头扛着那根斑驳老旧的尘缘帚,帚尾拖地,划出浅浅痕迹。
阳光落在他脸上,照见眼角细密皱纹,也映出嘴角那一丝似笑非笑的弧度。
夜琉璃跟在他身后,指尖捏着半只西瓜,啃得汁水淋漓,眸光冷淡地扫过众人,像是看一群吵闹的蝼蚁。
陈凡没说话,先绕着庙走了一圈。
他仰头看了看屋脊,摇头;又走到香炉前,嗅了嗅,皱眉;最后停在庙门前,盯着那块匾额看了良久。
“屋顶歪了三分,”他开口,语气认真得近乎滑稽,“香炉本该坐北朝南,现在偏西十七度,聚不了气。最关键的是——”他指了指庙里那尊塑像,叹口气,“把我画得太帅了。我哪有这么俊?”
村民面面相觑,有人想笑又不敢。
“你们供的不是我。”陈凡缓步走入庙中,目光掠过塑像的脸,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之人。
“你们供的是心里那个‘救世主’——那个能一挥手就让天晴、让人不死、让穷苦一夜翻身的幻影。”他顿了顿,声音低了几分,“可我没有那样的本事。我只会扫地,记账,偶尔帮人搭把手。”
“可您做到了!”一名少年扑通跪下,“帚桥没塌!那是您留下的路!”
“路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陈凡摇头,“那天若没有第一百零八个愿意往前迈一步的人,桥早就断了。我不在现场,也没发号施令。我只是……让他们想起了自己是谁。”
话音落下,他忽然抬手。
尘缘帚轻扬,无风自动。
刹那间,狂飙骤起,卷起沙石断木,直扑庙顶。
一声巨响,半边屋瓦轰然掀飞,在空中碎成齑粉,如同被无形巨掌撕开。
匾额晃了三晃,终于坠下,砸在地上裂作两半,“功德”二字断裂,“天尊”埋入尘土。
全场死寂。
“你疯了吗!”一名老者嘶吼,老泪纵横,“我们没田没势,只能信这个!你连我们的指望都要夺走?”
“忘恩负义!”有人抄起锄头指向他。
夜琉璃冷笑一声,瓜皮随手一抛,落在供桌中央。
“他若真想享香火,何苦砸了自己的钥匙?”她眼神锐利如刀,“你们拜他,是把他关进庙里。可他要的是——把门打开。”
人群沉默。
小石头站在废墟边缘,拳头紧握,眼中泛红:“可大家需要寄托啊……没有您,他们不知道该信什么。”
陈凡闻言,缓缓蹲下身。
他从倒塌的墙角拾起一块碎瓦,边缘锋利,沾着泥灰。
然后,他掏出炭笔——还是那支旧的,磨短了一截——在瓦片上歪歪扭扭写下两个字:“李三”。
写罢,他抬头,指向远处村口。
一位老农正推车施粥,桶已见底,却仍给最后一个乞儿多添了一勺。
那人衣衫褴褛,浑身恶臭,旁人避之不及,唯独老农笑了笑,说:“饿过的人,最知道碗底那口热乎的滋味。”
“昨天,是他多盛了一勺。”陈凡轻声道,“因为他记得自己也曾饿得啃树皮。这份心,比任何神像都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