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林越)蹲在襄阳西城墙下,手指拂过刚加固好的青石板缝隙,糯米灰浆还带着些许湿气,牢牢黏合着每一块砖石。不远处,几个丐帮弟子正抬着“简易夯土机”往城角走,木架撞击地面的“咚咚”声,和远处练兵场传来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紧张的备战交响曲。
“林长老,您看这城墙还需要再加固吗?”负责工程的老李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木尺,“按您给的标准,咱们已经把城墙加厚了两尺,马面也加宽了,应该能扛住蒙古人的回回炮了吧?”
我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用地形感知扫过城墙——从异能反馈的画面看,城墙主体确实稳固,但西北角有一段地基下方土壤偏软,要是被回回炮反复轰击,可能会出现裂缝。“老李,你带几个人去西北角看看,”我指着城角方向,“那一段地基下面的土有点松,得再往下挖三尺,填上碎石和夯土,不然蒙古人要是盯着那儿轰,容易出问题。”
老李愣了一下,赶紧点头:“好嘞!我这就去办,保证今天天黑前弄完!”
看着老李匆匆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暗暗庆幸——还好有地形感知技能,能发现这些肉眼看不到的隐患。要是等蒙古人来了才发现问题,那可就麻烦了。
刚走到练兵场,就看到苏晴正带着峨眉派弟子练习剑阵。她们排成三列,第一列弟子举着盾牌稳步推进,第二列弟子的长剑精准刺向盾牌间隙的“敌人”,第三列弟子则用剑气远距离攻击,动作整齐划一,比昨天又熟练了不少。
“进步挺快啊,”我笑着走过去,“再练两天,蒙古人来了都得吃亏。”
苏晴收剑擦了擦汗,眼里带着一丝笑意:“还不是你教的战术管用?昨天加了‘诱敌合围’的招式后,弟子们练得更起劲了。对了,全真教的戒律堂长老说想跟你商量下城墙防守的布防,他们觉得可以在箭垛之间加设一些隐蔽的射击孔,你看怎么样?”
我点头:“这个主意好!射击孔不用太大,够弩箭射出去就行,这样既能保护弟子,又能增加防守的灵活性。你让他们先画个图纸,咱们下午在议事堂一起商量,确定了就赶紧让人施工。”
正说着,陈默骑着快马从城外赶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脸色有些凝重:“林哥,刚收到情报,蒙古游骑在襄阳外围三十里的地方活动,还抓了几个附近村子的百姓,好像在打听咱们的防御情况。”
我心里一沉——蒙古人这是开始侦查了!“你派几个情报堂的弟子,乔装成流民去附近村子看看,”我接过纸条,快速扫了一眼上面的地名,“尽量把百姓救出来,顺便摸清楚蒙古游骑的数量和动向,别让他们把咱们的防御部署摸透了。”
陈默点头:“我这就去安排!对了,咱们在城外设的了望塔已经建好了,一共五个,每隔十里一个,上面的弟子都配备了望远镜,能看到十里外的动静。”
“做得好,”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了望塔的弟子每隔一个时辰传一次消息,一旦发现蒙古大军的动向,立刻用信号弹通知城内,咱们好提前准备。”
下午的议事堂里,四派的负责人都到齐了。全真教的戒律堂长老先拿出射击孔的图纸,指着上面的设计说:“咱们打算在每个箭垛左侧加一个半尺见方的射击孔,里面设个小平台,弟子蹲在后面射箭,既能躲蒙古人的箭雨,又能精准打击下面的敌人。”
昆仑派的清风长老凑过来看了看,点头道:“这个设计不错!咱们昆仑派的弩箭射程远,正好能利用射击孔发挥优势。我建议在射击孔外面加个活动的木闸,不用的时候关上,能防止蒙古人往里面扔火把。”
我把图纸拿过来,在上面添了几笔:“再在射击孔下方挖个小凹槽,要是蒙古人扔火药包,能顺着凹槽滑到城墙下,不会在箭垛里爆炸。另外,咱们得在城墙内侧每隔五十步设一个弹药库,存放弩箭和‘轰天雷’,让弟子们不用跑太远就能取到武器。”
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决定明天一早就开始施工。接下来,我们又商量了巷战防御的细节——丐帮弟子熟悉襄阳街巷,负责在主要路口设置路障和陷阱;民兵团则配合丐帮,在每条巷子的屋顶安排人手,一旦蒙古人攻入城内,就从屋顶往下扔“轰天雷”和石头,形成立体防御。
“咱们还得给百姓们做些简单的武器,”苏晴突然开口,“比如削尖的木棍和简易的投石索,万一蒙古人突破了城墙,百姓们也能自保,还能帮咱们牵制敌人。”
“这个主意好,”我立刻附和,“陈默,你安排人去收集木材和绳索,明天就教百姓们做武器。另外,让丐帮学堂的弟子给百姓们讲些基本的防御知识,比如怎么躲避箭雨、怎么识别蒙古人的信号,别到时候慌了手脚。”
散会后,我带着几个弟子在城内巡查,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地方。走到城东的流民安置点时,看到几个老妇人正带着孩子缝补衣物,旁边的空地上,几个青壮年流民正跟着丐帮弟子练习用长矛,脸上没有了刚来时的恐慌,多了几分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