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能量扫描的惊魂一刻,像一盆冰水浇在李诺心头,让他彻底清醒——技术壁垒带来的安全感是脆弱的,敌人随时可能用更高级的手段撕开他的防御。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必须尽快筛选出真正有潜力的“火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星火”小组现有的学员虽然热情高涨,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进度不一。李诺决定,要优中选优,进行一轮更严格的筛选,挑出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天赋和潜力的“苗子”,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能更快地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他将这个想法与老周和陈雪沟通后,得到了全力支持。很快,一场别开生面的“特殊选拔”在“星火”小组内部悄然展开。
选拔没有试卷,没有问答,而是在列车旁的空地上,设置了几个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实践关卡”。
第一关:【逻辑与空间思维测试】
李诺搬出了被他魔改过的“高级扫雷”和“三维管道拼接”程序(运行在单台终端上,能耗极低)。要求学员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难度的扫雷,或者将一堆杂乱的三维管道模块在虚拟界面中拼接成指定形状的通路。
这一关,刷掉了一大半习惯死记硬背、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学员。他们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格子和数字抓耳挠腮,或者对着那些旋转的立体管道模块晕头转向。
但也有几人表现出色。一个叫赵永刚的年轻战士,之前是侦察兵,眼神锐利,思维敏捷,扫雷速度快得惊人,几乎不需要停顿思考。还有一个叫孙小梅的女学员,之前是村里的绣花能手,手巧心细,那些复杂的立体管道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拼接速度又快又准。
第二关:【基础力学与观察能力测试】
李诺拿出了几个结构被故意弄出些许瑕疵(如同心度偏差、齿轮啮合稍紧等)的简易齿轮箱和连杆机构模型。要求学员在不拆卸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手动转动,找出问题所在,并说出可能的影响。
这一关,又淘汰了一批只会空谈理论、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不足的人。他们要么看不出问题,要么胡乱猜测。
而之前表现出色的赵永刚和孙小梅再次脱颖而出。赵永刚通过听运转时的细微杂音和感受转动阻力的变化,精准定位了问题齿轮。孙小梅则通过观察零件磨损的痕迹,判断出了连杆连接处的微小偏差。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个叫钱有根的老兵,以前是部队的维修工,他几乎凭着手感和经验,闭着眼睛摸了一遍,就把几个问题点全找了出来,说得头头是道。
第三关:【记忆与心算潜力测试】
李诺给出了一组复杂的长数字串和一套包含多个步骤的简易生产流程(比如土法炼制某种材料的步骤和配比),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记忆,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比例换算和产量估算。
这一关,考验的是记忆力和快速计算能力,这是深入学习更复杂技术的基础。大部分人在庞大的信息量面前败下阵来。但一个叫周文斌的、戴着眼镜、以前读过几年私塾的年轻学员,展现出了过目不忘的潜质,数字和流程记得分毫不差,心算速度也极快,被李诺私下称为“人形计算器”。
第四关:【临场应变与创造力测试(附加题)】
李诺将一堆看似毫无关联的零件——几根不同粗细的铁丝、几个大小不一的齿轮、一块小磁铁、一小截橡皮筋等等——放在通过前几关的几名学员面前。
“给你们半小时,用这些东西,组装出一个能实现某种简单功能的小玩意儿。功能不限,越巧妙越好!”李诺抛出了最终挑战。
这一下,连赵永刚和钱有根都有些挠头。他们习惯了解决既定问题,这种开放性的创造任务让他们一时无从下手。
孙小梅思索片刻,用铁丝弯成框架,小齿轮和橡皮筋组合,做出了一个能自动收线的简易卷线器。
周文斌则利用磁铁和齿轮,做了一个极其简陋但原理正确的“磁动摆”,虽然没啥实用价值,但展现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永刚,他盯着零件看了半天,忽然动手,用铁丝和齿轮组装了一个结构怪异、带有卡榫的装置,又用橡皮筋提供动力。
“这是……什么?”陈雪好奇地问。
赵永刚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俺想着,能不能做个……绊发式的警报器?人一碰,这卡榫松开,齿轮带动铁丝弹起来,maybe 能挂上个铃铛啥的……”
虽然粗糙,但这思路,分明已经带点简易机关的设计雏形了!
经过这几轮近乎苛刻的筛选,五名“苗子”脱颖而出:
赵永刚(侦察兵出身,逻辑、观察、动手、应变能力俱佳,有创造潜力)
孙小梅(心灵手巧,空间思维和观察力极强,沉稳细致)
钱有根(经验丰富的老维修工,手感逆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