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卡车上,颠簸的路途仿佛成了摇篮。
林静姝靠在角落里,早就睡得东倒西歪。
姜晓荷却毫无睡意,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树木,脑子里全是新产品的构想。
那叠厚厚的订单和沉甸甸的六千块现金,就放在她和陆铮中间的帆布包里,像一团滚烫的火,烧得她心里热乎乎的。
“别想了,回去再说。”陆铮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虽然闭着眼,却好像知道她在想什么。
姜晓荷转过头,看着他额角上还贴着纱布的伤口,心里一软,又有些发酸。
“我睡不着。”
他没再说话,只是伸过手,将她有些冰凉的手握进了掌心。
他的手掌干燥又温暖,带着让人心安的力量。
卡车“哐当哐当”地驶入红星公社时,天已经擦黑。
村口的大槐树下,不少人正在乘凉,看到那辆熟悉的军绿色卡车回来,都呼啦一下围了上来。
“晓荷回来啦!”
“哟,这是从省城回来了?看这车,是去办大事了吧!”
姜晓荷跳下车,简单地和大家打了声招呼,就立刻对帮忙卸货的林小丫说:
“小丫,去通知厂里所有小组长,还有王婶她们几个,半小时后到厂里开会!一个都不能少!”
林小丫看着她严肃的表情,知道有大事,应了一声,撒腿就跑。
半小时后,辣酱厂的办公室里挤满了人。
这是辣酱厂第一次在晚上召开这么紧急的会议,大家都有些惴惴不安,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
“咋回事啊?这么晚了开会?”
“不知道啊,看晓荷那脸色,好像挺严肃的。”
姜晓荷清了清嗓子,屋里瞬间安静下来。
她环视一圈,看着这些已经成为工厂骨干的女人们,直接开门见山。
“今天叫大家来,是宣布一个决定。”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姜记,要扩大生产,开发新产品!”
新产品?所有人都愣住了。
王婶是厂里的老人,胆子也大些,忍不住问:“晓荷啊,咱这辣酱不是卖得好好的吗?咋还要搞新的?”
“是啊,光这辣酱都忙不过来了。”旁边的人也跟着附和。
姜晓荷笑了笑,将白天和陆铮商量好的那套说辞,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讲了出来。
“辣酱好卖,但咱们不能只有一条腿走路。这次我去省城发现,很多人出门在外,吃饭是个大难题。”
“咱们要是能做出一种干净卫生、打开就能吃的肉食,大家说,有没有人买?”
肉食?打开就能吃?
工人们面面相觑,这事儿她们想都没想过。
“那不就是……卤肉?”一个年轻的姑娘小声说。
“可那玩意儿放不住啊,天一热就坏了。”
姜晓荷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放不住的问题,我已经有办法解决了。大家只需要告诉我,这东西,你们觉得行不行?”
“行!咋不行!”一个汉子粗着嗓门喊道,“要真有那玩意儿,我跑一趟运输,在车上就能吃上肉,那可美死了!”
他的话像点燃了火药桶,屋里立刻炸开了锅。
“那可不!谁不想出门在外吃口热乎的!”
“要是真能做出来,肯定不愁卖!”
看着大家兴奋的神情,姜晓荷知道,这事儿成了。
她当即宣布,辣酱厂的日常生产交给王婶全权负责,她自己则要带着几个人,全力筹备新车间和新产品。
工人们一听要做“方便菜”,还是肉菜,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干劲十足。
散会后,整个辣酱厂都还沉浸在一种新奇又兴奋的氛围里。
接下来的几天,姜晓荷彻底成了大忙人。
她先是找来几张大白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凭借着后世的记忆,一笔一划地画出了新车间的设计图。
清洗区、卤制区、分割区、包装区……每个区域都严格划分,连下水道的走向和通风口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那标准,别说是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就是拿到县里的食品厂去,都绝对是顶尖水平。
图纸一出来,陆铮就动用关系,联系上了县里一家因为经营不善、即将倒闭的国营食品厂。
他没花多少钱,就以处理废铁的价格,淘换回来一大批宝贝。
两个半人高、能炖下一整头猪的不锈钢卤制大锅,好几张厚实的案台,最关键的是,还有一台半新不旧的真空包装机。
设备用卡车运回村里的那天,整个红星公社都轰动了。
全村老少,除了下不了地的,几乎都跑来看热闹,把辣酱厂的院子围得水泄不通。
那两个锃光瓦亮的大锅已经足够让人咋舌,当陆铮指挥着人把那个方方正正、构造复杂的“铁盒子”抬下来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这是啥啊?咋长得这么奇怪?”
“听说是从省城弄来的宝贝疙瘩!”
姜晓荷指挥着工人将机器安装到位,然后拿来一个玻璃瓶,放进机器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