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朝会完毕后,刘禅在卧榻前辗转反侧,“待天下有变”这五个字是诸葛亮早在南阳茅庐中献给父皇刘备计策里的最后一策,收录于《隆中对》中,距今愈三十载已。不知丞相口中的变何时能来。
刘禅用他所学的历史知识细细捋了一遍,惊觉这“变”近在眼前,“莫不是高平陵兵变乎?”
可是自己穿越回来,已经悄然改变诸多历史进程;例如丞相诸葛亮、赵云等皆因自己广罗医者,熬制药丸,又分释重责而使其延年益寿。
今炎汉强,而魏吴弱,司马懿、曹爽需精诚团结魏国才能抵御炎汉,高平陵之变是否还会发生?
刘禅又陷入沉思中,忽然发觉自己多虑也。纵观历史,堡垒多是自己内部瓦解崩溃的,远的不提就提近的,苏联崩溃瓦解时,美帝国主义不够强吗?
太平军天京事变前,清朝仍盘踞在江北、江南等多省,天王洪秀全为何还会与东王杨秀清发生火并,甚至韦昌辉、石达开等人亦卷入其中。
还有明末清初,风雨飘摇的南明小朝廷,北有清军铁骑肆虐,西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辈农民义军风起云涌,可谓强敌环顾,南明小朝廷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了吗?
亦没有,仍是相互倾轧、争权夺利。
甚至自己本体刘禅的蜀汉政权按原来的历史进程走向亦没有做到外有强敌时,内部就铁板一块,以致姜维还要去沓中屯田避祸,最后导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蜀汉灭亡……
所以说外有强敌时,自身内部就会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是否一致对外还需看各派系话事人的大局观与心胸。
由此观之,魏国高平陵兵变十有八九会发生,不过历史上曹爽几乎没有做任何有效抵抗就被司马懿移灭三族,没能泛起大的波澜,如要曹魏内部发生严重火并仍需这般布置。
刘禅细细算了一下时间,距曹魏高平陵兵变还有长达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时间里,看来只能兴修水利、重视农桑与沟通贸易了。
接连两次进攻曹魏无功而返,令其沮丧困顿。
欲攻魏而吴助之,欲伐吴则魏救之。
蜀汉国力日强终兵力有限,不能同时开辟两条战线。
高平陵前夜:曹魏权柄暗涌录
曹魏景初三年,蜀寇之患方息,洛阳宫阙却已暗流潜涌。
魏主曹叡居宫中静养,至四更漏尽,忽有阴风穿牖而入,烛火摇曳间,竟梦见已被赐死的毛皇后,率数十宫娥泣泪而来,素衣沾霜,声声索命。曹叡惊悸之下,自龙榻滚落,自此染疾,日渐沉疴。
病榻之上,曹叡知大限将至,先命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总掌枢密,又召文帝曹丕之子曹宇为大将军,欲托以兵权、辅佐太子曹芳摄政。
然曹宇性情温厚,素不慕权势,固辞不受。曹叡无奈,复召刘放、孙资问:“曹氏宗族中,谁可当此重任?”二人曾受曹真(字子丹)厚恩,遂联名奏曰:“唯曹子丹之子曹爽可任。”
曹叡深知曹爽才疏识浅,无谋略、少勇毅,然宗族子弟多是纨绔之辈,竟无可用之人。
转念及司马懿,其智勇双全,谋略不输蜀相诸葛亮,可先父曹丕临终前曾再三叮嘱:
“昔武帝(曹操)言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恐日后权重生异心,不可付以兵权。”权衡之下,曹叡终从刘放、孙资之请。
二人复奏:“欲用曹爽,当令燕王曹宇早归封国。”曹叡沉吟片刻,亦准其所请,遂下诏:“天子有诏,燕王七日内归燕,非召不得入朝。”
曹宇闻讯惊愕,悔不当初,欲入宫面圣,却被刘放、孙资阻拦,只得叹曰:“天意如此,不可强也。”含泪离京。
既罢,曹叡正式封曹爽为大将军,总理军政。彼时其病势愈发沉重,急召司马懿入宫。司马懿闻召,不敢稍怠,星夜兼程赶至洛阳,入殿拜见。
曹叡执其手,气息微弱地说:“朕恐不能复见爱卿,今得相见,虽死无憾矣。”
司马懿叩首三拜,泣曰:“臣近日闻陛下违和,寝食难安,恨不能肋生双翼,飞至陛下御前。今得睹天颜,实乃臣之幸事。”
曹叡遂召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刘放、孙资等人至卧榻前,复握司马懿之手,缓声道:
“昔刘玄德在成都,托孤幼子刘禅于诸葛亮,亮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幼子曹芳,年方八岁,不能亲理国政。望太师(司马懿)与宗兄(曹爽)及元勋旧臣,竭力辅佐,勿负朕意!”
又唤曹芳近前,嘱曰:“仲达(司马懿字)与朕犹如一体,汝今后当以礼敬之。”
言罢,命司马懿抱曹芳至榻前,曹芳年幼,见此情景,哭啼不止,双手紧抱司马懿脖颈不放。
曹叡见状,潸然泪下:“太师勿忘今日幼子依恋之情!”司马懿亦叩首垂泪。
俄而,曹叡昏沉加剧,口不能言,唯以手指太子曹芳,片刻后便龙驭上宾。
其在位十三年,享年三十六岁,时为魏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公元239年1月22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