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司马懿与曹爽共扶幼主曹芳即皇帝位。曹芳字兰卿,此前久居宫中,身世隐秘,众臣多不知其来历。
即位后,曹芳下诏追谥曹叡为魏明帝,葬于高平陵,尊曹叡皇后郭氏为皇太后,改元正始。
自此,司马懿与曹爽同辅朝政,曹爽初时对司马懿尚算敬重,遇军国大事,必与之商议,共商妥帖。
然曹爽门下素养食客五百余人,其中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五人,以浮华奢靡相尚,虽有虚名,却无经世之才,非栋梁之器。
唯有大司农桓范,曾出使东吴,说动东吴背弃蜀盟、助魏抗蜀,立下大功,其人多谋善断,时人称之为“智囊”,此数人皆为曹爽亲信,深获其信任。
一日,何晏入见曹爽,进言曰:
“昔令尊曹子丹与司马懿素有嫌隙,主公岂忘之?且前番潼关之败,司马懿曾挑拨先帝革主公职权,主公又岂忘之?今司马懿手握兵权,臣恐主公终为其所害。”
曹爽叹息道:
“君言之事,吾岂不知?然先帝托孤之时,命我与司马懿共掌朝政,当日情景历历在目,吾不敢违先帝遗命。况陛下亦敬重司马懿。”
何晏曰:
“昔武帝曹操曾言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可授以兵权,久必谋反。臣为??主公计,可向陛下进言,如此这般,必能削其权柄。”
数日后,曹爽入见曹芳,提及曹操昔日所言“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可授兵权”,又言“三马食槽”之典故,劝曹芳提防司马懿。
曹芳曰:
“大将军多虑矣。昔先父托孤于你与司马懿,二人皆是朕之左膀右臂,朕岂忍擅夺其兵权?且蜀国虎视眈眈,唯司马懿能御之。”
曹爽道:“陛下若不信,可一试便知。”遂躲入帐后。曹芳依言,派人急召司马懿入宫。
司马懿匆匆入殿,拜曰:
“陛下圣安,召臣前来,不知有何吩咐?”曹芳曰:“无他事,唯念太师劳苦,今有雕龙玉带一条,赠予太师,望太师笑纳。”
言罢,命人取出玉带,那玉带雕琢精美,光彩夺目,实非寻常之物。司马懿再三推辞,方肯受之,叩首谢恩后,又与曹芳闲谈片刻,见无他事,便欲告辞。
当司马懿转身,正欲跨过宫槛时,曹芳忽然从背后唤道:
“太师,朕还有一事相告!”司马懿闻言,当即转头回应——此一转,竟显狼顾之态!常人回应身后之人,必是躯干与头颅同转,头颅最多侧转九十度;而司马懿转头时,躯干未动,头颅竟转动逾百四十度,目光锐利如鹰,直刺人心。
曹芳见状,顿时惊得呆立当场,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帐后的曹爽亦大惊失色,昔日只闻“鹰视狼顾”之说,今日亲见,方知传言非虚。
良久,曹芳才缓过神来,吞吞吐吐道:“太师操劳过度,恐伤身体,还望太师多留意饮食起居。”
司马懿道:“微臣谨记陛下教诲,陛下不必挂怀。”又拜了三拜,方才离去。
司马懿走后,曹爽从帐后走出,对曹芳说:
“世人皆言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今日一试,果然应验。想必武帝当年梦见‘三马食槽’,亦非虚境,陛下当谨慎提防司马懿才是。”
曹芳原本对司马懿颇有好感,经此一事,幼小心灵已被吓得惊魂未定,对司马懿渐生厌恶,遂问:“大将军,司马懿之事,当如何处置?”
曹爽道:“明日可封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削去其兵权。”曹芳从其计。
自此,曹魏兵权尽归曹爽。曹爽遂任命亲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令三人各领三千御林军,许其自由出入禁宫,如入无人之境;
又任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此五人日夜与曹爽商议政事,曹爽门下宾客亦日渐增多。
而司马懿则称病居家,不再入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亦退职闲居,似已不问政事。
初时,曹爽刚掌兵权,对曹芳尚怀感恩之心,行事亦有分寸;然十年之后,其权势日盛,渐生骄纵,愈发飞扬跋扈。
每日与何晏等人饮酒作乐,所用衣饰器皿,竟与天子无异;
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必先挑上等者收入自家府中,剩余之物才送入宫中;府中美女佳人,更是不计其数。
黄门张当为谄媚曹爽,竟私自挑选先帝侍妾七人,送入曹爽府中;
曹爽又选良家女子三四十人,充作府中歌姬,日夜歌舞享乐。
此外,他还大兴土木,建造重楼画阁,打造金银器皿,征调数百名巧匠,日夜赶工,其僭越之举,日益明显。
时光荏苒,魏、蜀、吴三国竟相安无事近十年。
一日,何晏听闻平原郡名士管辂通晓术数,善相面、精卜筮,遂以重金相邀,请其前来谈论《易经》。
当时邓飏亦在座,见管辂不言《易经》词义,便问:“先生自称善解《易经》,却为何不谈经义?”管辂答曰:“真正通晓《易经》者,从不空谈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