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有两个细节特别有意思。第一个是刘备拿马良和庞统比,要知道庞统可是“凤雏”,跟诸葛亮“卧龙”齐名,刘备这么说,相当于给马良定了“高级人才”的基调。
第二个是诸葛亮让马良自己写外交文书,这既是考验也是信任——毕竟外交文书不能出错,一个字写错都可能引发外交纠纷。
马良还真没掉链子,写的文书既谦虚又不失体面,把刘备的意图和自己的形象都展现得恰到好处,比现在某些只会说“外交辞令”的官员强多了。
不过马良在荆州跟关羽共事的日子,估计不太轻松。关羽这个人,本事大,脾气也大,眼高于顶,除了刘备和诸葛亮,没几个人能入他的眼。
马良作为“空降”的参谋,还得给关羽提建议,这难度不亚于“在老虎头上拔毛”。比如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马良肯定劝过他要防备孙权偷袭,但关羽估计没听——后来关羽败走麦城,马良因为提前被派去成都报信,才躲过一劫。要是马良当时在荆州,说不定还能想办法救关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三、蜀地的“新岗位”:从“外交官”到“地方官”
刘备占领蜀地后,马良也跟着来到了成都,被任命为“左将军掾”。这个职位听起来不高,但权力不小,相当于刘备的“高级助理”,负责处理军政要务。
不过马良这时候的工作重心,慢慢从“外交”转向了“内政”——刘备需要有人帮他治理蜀地,而马良因为在荆州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又懂法律,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任命马良为“蜀郡太守”。蜀郡是蜀地的核心地区,成都就在蜀郡境内,相当于现在的“首都直辖市市长”,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良在蜀郡任上,干得相当不错。
他一方面安抚百姓,减轻赋税,让经历战乱的蜀地百姓能安心生产;另一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贪官污吏,让蜀郡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三国志》里虽然没详细记载马良在蜀郡的政绩,但从后来刘备对他的信任来看,他肯定没少给刘备“加分”。
不过马良这时候也面临一个“职场难题”——他的弟弟马谡。马谡比马良小,也是刘备麾下的谋士,而且特别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还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这孩子,只会纸上谈兵,你可别让他当大任。”
马良夹在中间,肯定很为难:一边是老板对弟弟的不信任,一边是同事(诸葛亮)对弟弟的器重,自己要是帮弟弟说话,怕老板不高兴;不帮吧,又怕弟弟有意见。好在马良情商高,从来不跟人议论弟弟的长短,只是私下里劝马谡:“你做事得踏实点,别总说大话,老板最看重实际能力。”
可惜马谡没听,后来在街亭之战中大败,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连累了诸葛亮,这是后话了。
四、夷陵之战的“终局”:一个忠臣的遗憾落幕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侍中是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应对,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能当上这个职位,说明马良已经成了刘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但好景不长,同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决定讨伐孙权,夷陵之战爆发。
马良作为刘备的近臣,自然随军出征。刘备这次出征,几乎动用了蜀汉的全部兵力,志在必得。
马良深知这次战役的重要性,也知道孙权不是好惹的,所以多次劝刘备:“孙权手下有陆逊这样的名将,我们不能轻敌,得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但刘备这时候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劝告,反而把马良派去招降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
《三国志》里记载:“先主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也就是说,马良去武陵后,凭借自己的口才和威望,成功招降了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让他们派兵帮助蜀汉攻打东吴。这本来是件好事,相当于给刘备增加了一支“外援部队”。
但没想到,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军队驻扎在山林里,连营数十里。陆逊抓住这个机会,用火攻打败了刘备,蜀汉军队死伤惨重,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
而马良,因为还在武陵安抚少数民族,没能及时撤回,结果被东吴军队追上,战死沙场。
《三国志》里只用了“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这九个字,就概括了马良的结局,简单却让人唏嘘。一个才华横溢的忠臣,没能死在治国安邦的岗位上,却死在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败仗中,这大概是马良一生最大的遗憾。
马良死后,刘备非常伤心,追封他为“亭侯”,还把他的儿子马秉提拔为“骑都尉”,算是对马良的补偿
。诸葛亮也很怀念马良,后来每次提到马良,都忍不住叹气:“季常要是还在,肯定能帮我不少忙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