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换手率与量比,韩风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感知市场细微脉动的能力,能捕捉到资金短期的情绪与流向。然而,当他试图用这些工具去解释更长周期的市场运行,去理解为何有些股票能长达数年持续上涨,而有些则陷入漫漫熊途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像是一个拥有了精密望远镜的水手,能看清远处每一朵浪花的形态,却对整片海洋的洋流与潮汐规律一无所知。
这种认知的局限,在一次回顾他模拟盘惨痛经历时变得尤为清晰。他曾在一只股票下跌途中,依据一个“底背离”的技术信号贸然抄底,结果股价在短暂反弹后继续破位下行,将他深套其中。他也曾在某只股票强势上涨后,因一个“顶背离”信号而提前下车,错过了后面更波澜壮阔的主升浪。
“为什么这些看似精准的指标,在大的市场潮流面前,有时会如此苍白无力?”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他意识到,自己缺少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界定市场整体方向的“战略框架”。缺少了这个框架,所有的战术指标都像是无根的浮萍,失去了判断的基准。
这个战略框架,就是趋势。而所有现代技术分析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名字——查尔斯·道,以及他创立的道氏理论。
韩风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开始研读这门被称为“技术分析鼻祖”的理论。他了解到,道氏理论最初来源于查尔斯·道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系列社论,其后经过威廉·P·汉密尔顿等人的整理与发展,最终成形。它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是所有技术派交易者必须修习的第一课。
道氏理论建立在三大核心假设之上,这三条假设,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整个技术分析的大厦:
1. 市场指数反映一切(除了“上帝的行为”):这被称为“贴现假说”。意思是,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指数(如道琼斯指数、上证指数)已经消化了一切已知的、可预见的的信息,包括每一个投资者对未来的希望、担忧、知识和猜测。任何已经发生或确定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影响,都已被市场行为所包容和体现。
2. 市场有三种趋势:这是道氏理论的精髓。趋势被定义为“一系列连续上升或下降的波峰与波谷”。它们被划分为:
· 主要趋势(潮汐):持续一年或数年的长期趋势,如同海洋的潮汐,决定了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
· 次级趋势(波浪):持续三周至数月的调整趋势,是主要趋势中的逆流或回撤,如同潮汐中的波浪。它通常会回撤掉主要趋势幅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 小型趋势(涟漪):持续不到三周的短期波动,如同波浪上的涟漪,每日的杂波。道氏认为这类趋势容易被人为操纵,并无重要意义。
3. 主要趋势分为三个阶段: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其主要趋势的运行都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
· 牛市三阶段:
· 积累阶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在市场一片悲观中,开始悄然买入,尽管经济数据可能依然糟糕,但市场下跌动能衰竭,不再创新低。
· 公众参与阶段:大多数技术性交易者开始跟进,经济数据好转,公司盈利提升,新闻媒体开始唱多,价格呈现稳健上涨。
· 狂热扩散阶段:公众大量涌入市场,市场情绪一片狂热,投机盛行,垃圾股飞上天,所有利好都被无限放大,但精明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悄悄派发。
· 熊市三阶段:
· 派发阶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在市场一片狂热中,开始悄然卖出,尽管经济数据可能依然良好,但市场上行动能衰竭,不再创新高。
· 恐慌阶段:买盘枯竭,坏消息开始出现,下跌变得急促而猛烈,投资者恐慌性抛售。
· 绝望阶段:尽管可能已历经漫长下跌,但坏消息依然不绝于耳,投资者陷入绝望,不计成本地抛售一切资产,但市场下跌动能逐渐衰竭,真正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
韩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思想。他第一次明白,市场并非杂乱无章的随机波动,而是有其内在的、周期性的运行规律。他将这套理论,与A股市场的历史走势进行对照。
他调出了上证指数从2005年至今的月K线图。那波澜壮阔的2007年牛市,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6年初的“积累”,2006年至2007年中的“公众参与”,以及2007年下半年至6124点顶部的“狂热扩散”。随后的2008年熊市,则残酷地演绎了“派发”、“恐慌”与“绝望”的全过程。2015年的牛市与股灾,也几乎是这一剧本的完美重演。
“原来如此!我之前的操作,完全是在逆势而为!”他恍然大悟。他在熊市的“恐慌阶段”去抄底,如同徒手去接下跌的飞刀;在牛市的“公众参与阶段”因小幅震荡而提前下车,则是被“涟漪”迷惑,错过了后面的“浪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