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子推算,再过不久,贾诩会因洛阳官场严重的歧视链而心灰意冷,称病辞官回到家乡凉州武威郡。
回家乡后,他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平津都尉。
直到他43岁时,听闻董卓的女婿牛辅屯兵于陕县,为求乱世自保,于是马不停蹄地去投奔,自此开始登上汉末政治舞台。
汉末人才多如牛毛的情况下,贾诩也是独一份的睿智。
在袁基的规划中,贾诩是他一定要得到的一位人才。
只是初来乍到,他丝毫不敢小看古人。
若是他突然去探听一些他此前本该闻所未闻之人,被发现之后只怕解释不通。
至于假借应梦之臣的名义?不妥不妥,此时还未至乱世,他假借谶纬如此行事,是要作何?
所以此前一年时间,袁基都在提升自身实力和名望,努力做一个文成武就之人。
多亏这具身体还留有原主的记忆与肌肉记忆,得以让袁基快速适应并成长。
攘外必先安内。
袁基打算先养名,之后再循序渐进招募人才。
现在的时间点还早,袁基可以稳步地提升势力。
但,碍于文会人多眼杂,且凉州人还是中原士人心中的“三等公民”,此等情境下,招揽此时籍籍无名的贾诩,反而适得其反。
只因此举得罪其他士人的同时,对贾诩这种骨子里便刻有“明哲保身”的人来说,并不是提升好感的行为。
于是袁基便在心中记下——与贾诩“偶遇”的事需要提上日程了。
这件事袁基只在脑中想了一会,很快文会便开始了。
——接下来他该经营自己的名气了。
汉朝的文会不只有诗词歌赋,最重要的环节是辩经,有些类似于现代的辩论,只是话题被规定在五经之内。
辩经的事轮不到他下场,他是端坐上位的裁判,静静观赏其他士人的辩论表演赛,并不时对他看好的人才作出辞藻高端、华丽的评价。
正好此时,一场辩经比赛刚刚结束,两人正等待着上首众人的评价。
袁基微笑着开口:
“‘郑伯克段于鄢’,此为春秋经典辩题。”
“鲁君谈吐不凡,实乃文思敏捷之人。在谈论到‘克’字暗藏圣人深意,为批判郑伯心更毒于刀兵,为诛其心之时,确实发人深省。”
袁基又看向辩经的另一人,温声开口:
“高君之辩,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君言“克”为攻克、战胜,还原史书,乃记录史事原本之貌。此过程中字字珠玑,娓娓道来,自然而然便形成了有理有据之辩据。”
“二位真乃当世少有之辩才。”
袁基能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因为二者确为全场辩经能力最强的二人。
而袁基的多次点评,也让台下众人处处惊喜,引人入胜,令人不觉便已心驰神往。
袁基的脑中有上下五千年的各种精华,一些高端的、现在还没出现的成语词汇、诗句典故,从袁基的口中以品评的形式呈现出来。
被评价者已经激动得开始浑身颤抖,脑中已经预见此间话语传遍大汉后,他们该是何等风光。
即便是以后不入官场,他们从此刻起也死而无憾了啊!
大多数人一字都不舍错过,皆睁大双眼崇敬地看着背光而坐的袁基。
看着看着甚至眼睛都开始花了,错觉间竟以为袁君周身会发光,当下敬畏向往之心更甚。
其实不是眼花,是袁基早早在桌案附近摆了铜镜。
东汉人不懂打光的氛围感,袁基懂啊。
算了,此乃小道尔,袁基就不正大光明提了,不过有用就行。
文会快要结束时,袁基看庭中花朵开得正盛。
在征得东道主的同意后,袁基走下辩台,在一旁摘下几朵花,搭配一下色彩,别在发冠中。
据不知名士人形容,他当时感觉府中颜色瞬间亮了好几度,满园春色都仿佛成为袁基的陪衬。
文会结束后,众人皆依依不舍,在府内徘徊,袁基采花的那片花丛都快被薅秃了。
喜欢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