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追究今古文经的本源,会发现他们都是一样的,研究的都是儒家经典。
他们的区别在于:
今文经是由“汉代师生口耳相传”的,由“隶书”这种今文写就的儒家经典。
而古文经是由“汉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写就的儒家经典。具体发现方式如:孔子故居的墙壁中、民间收集等等……
这时,可能就会有些疑问了——明明古文经被发现于孔子故居中,还是先秦古文字的古籍,很大可能就是孔子当年编纂的经书,众多经文与今文经也有对照,这不是比口口相传的今文经更靠谱一些?为什么他们不是正统?
对此,今文经学者表示:你说是就是了吗?你有什么证据吗?在孔子故居发现的就是孔子编纂的?万一是哪个大聪明偷摸放进去的呢?我不承认,你就不是!
汉天子也表示:今文经才是正统的代表,今文经神秘,迎合时政,微言大义,更符合我天子的身份!
而古文经?教条,死板,训诂为主,充其量是个历史记录,连天子的心思、国家的想法都摸不透,活该你不正统!
——但在东汉后期,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折,今古文经的皇家风评悄然反转了。
早在西汉开始,今文经就逐渐流行起谶纬之风。在天子的默认下,士人们用玄之又玄的谶语来解释天子与时事。
到东汉汉章帝时期,通过白虎观会议,正式将谶纬学与今文经融合起来。
若是一直如此下去,众多谶语是会继续服务于大汉皇室的,今文士族也还是会以大汉天子马首是瞻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
对于汉朝皇室来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汉章帝之后,着名的东汉幼儿园正式开业了,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争做东汉幼儿园园长,扶持了一个又一个幼帝。
这些幼帝如果顺利长大,拉拢一批再打压一批,慢慢收归权力,那深入人心的刘姓江山也不会产生多少动摇。
可遭就遭在,皇帝根本他就长不大啊!
接连数位皇帝,由于体弱、多病、医疗落后等众多原因,均早早夭折,于是便开始了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外戚与宦官争相立年岁更小的皇帝,以此续费更长时间的皇权“体验卡”。
而年岁更小的皇帝由于种种原因夭折,促使着两方立年岁更更小的皇帝。
而年岁更更小的皇帝早早夭折了,于是就要寻找一个年龄更更更小的皇帝。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这场场皇位交接,犹如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接力赛,每一棒都交接得仓促又荒诞。
士族集团作为双方都拼命拉拢的势力,在此过程中也看透了刘姓皇室的外强中干。
于是今文士族开始拼命发展自己的门生故吏,谶纬之学不再服务于大汉天子。
等到先帝——汉桓帝刘志上位时,风气开始有了好转。
因为——他成年了!还掌权了!
但此时,士族腰包已鼓,腰杆已硬,土地兼并蔚然成风,佃农隐户屡屡不绝。汉朝这辆驾驶了三百多年的大车,已经开始渐渐残破,终究是回不到过去了。
不再好用的今文学派渐渐令汉天子产生不满。
可今文士族已经成了气候,天子不满也无济于事。
而古文经学派这边则不同。
在东汉古文经几代学者的努力下,通过融合今文经学的优点,创造出了2.0版本古文学派,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极为灵活的政治底线。
他们强调:天子,是代天牧民的天下共主。
其为天子赋予了极高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并认为天子应该有更高的礼遇,更尊贵的仪仗。
当然,具体应该多尊贵?这点可以商量着来。天子你放心填写,只要不离谱,我们肯定附和你。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天子只要慢慢扶持古文经学,渐渐打压今文经学,那大汉就还有喘息的余地。
可是,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今古文之间的矛盾却并不突出了。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两任天子——刘志、刘宏的操作,完美地将矛盾转移了。
为了斗倒外戚势力,他们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扶持宦官势力。
而为了稳固宦官势力,党锢之祸登上历史舞台,士人都在忙着跟宦官斗,跟皇权斗,哪里再有空去内斗?
今古文士人们:我们活着都很难了,双方先停战,先停战吧!
喜欢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