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有篡逆之巨奸,无君王之厚德;有狡诈之奇谋,无臣子之忠义;有虎狼之暴行,无人伦之底线。——司马光 《资治通鉴》
唐宣宗大中六年腊月,凛冽的寒风卷着鹅毛大雪,把宋州砀山县午沟里的村落裹成了一片银白。朱家的茅草屋在风雪中摇摇欲坠,屋内,产妇王氏的呻吟声混着呼啸的风声,在寒夜里格外刺耳。
突然,一道赤红色的光柱从茅草屋顶冲天而起,染红了半边夜空。“走水了!朱家失火了!”邻居们的惊呼声响彻村落,家家户户的灯盏接连亮起,村民们提着水桶、端着脸盆,顶着刺骨的寒风冲向朱家。可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门口时,却愣住了,茅草屋完好无损,连一丝火星都没有,只有新生儿响亮的啼哭从屋里传了出来。
“这孩子,怕是个不凡之人啊。”有老人望着仍未散去的赤气,捋着胡须喃喃自语。朱家夫妇给这个老三取名“温”,谁也想不到,这个出生带异象的婴儿,日后会搅乱整个大唐江山,成为颠覆一个时代的枭雄。
朱温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靠着教私塾谋生,虽没做过官,却也算书香门第,还能和邻县的官员家族通婚。可天有不测风云,朱温还没记事,父亲就病逝了。家里没了顶梁柱,日子瞬间垮了下来,母亲王氏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三个儿子——长子朱全昱、次子朱存和幼子朱温,投奔了萧县的富户刘崇。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对朱温这样的孩子。长兄朱全昱老实本分,跟着刘家下地干活从不偷懒;二兄朱存也还算勤快,唯有朱温,从小就不爱读书,更不事生产,整日里游手好闲,舞枪弄棒,还总以“豪雄”自居。
“朱温!又去掏鸟窝了?刘家的活计做完了吗?”邻居们见了他,要么皱眉训斥,要么摇头叹气。刘崇更是把他当成眼中钉,好几次见他偷懒耍滑,抄起棍子就打。朱温皮糙肉厚,打了也不认错,依旧我行我素。
唯有刘崇的母亲,对朱温格外宽容。老太太总说:“这孩子眼生精光,绝非池中之物,你们别总苛待他。”每次刘崇要教训朱温,老太太都会护着他,还偷偷塞给朱温一些吃食。朱温虽顽劣,却也记着这份恩情,后来他成了一方诸侯,还特意派人把老太太接到身边奉养。
时光飞逝,朱温转眼长成了身材魁梧的壮汉。他生得膀大腰圆,眼神锐利如鹰,寻常壮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可他依旧不务正业,每天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在乡里游荡,喝酒赌钱,打架斗殴,成了远近闻名的无赖。乡里人提起他,都直摇头:“朱家老三啊,怕是要毁在自己手里。”
没人知道,此时的朱温心里,藏着一股不甘平庸的野心。他看着唐王朝日渐衰落,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心里早已埋下了颠覆现状的种子。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摆脱底层命运,一展抱负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唐僖宗乾符年间,山东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饥荒。田地干裂,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百姓们为了活命,纷纷揭竿而起。乾符二年,曹州冤句人黄巢率领数千饥民起义,很快就聚集了数万人马,席卷山东、河南等地。
乾符四年,黄巢起义军路过萧县,震天的呐喊声和战鼓声传到了刘崇家。朱温站在院子里,听着远处的动静,眼中闪过一丝狂热。他拉着二兄朱存的手,激动地说:“二哥,这乱世就是咱们的机会!跟着黄巢干,总比在这儿寄人篱下强!”
朱存早就对平淡的生活不满,被朱温一鼓动,当即就答应了。兄弟俩辞别了母亲和刘崇一家,背着简单的行囊,朝着起义军的方向奔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兄弟俩竟成了永别。
朱温兄弟加入黄巢军后,凭借着勇猛善战,很快就崭露头角。朱温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不仅力气大,还颇有谋略,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在转战岭南的一次战役中,朱存不幸战死,朱温悲痛之余,更加坚定了要在军中闯出一番天地的决心。他带着朱存的那份念想,奋勇杀敌,不久就因功被提拔为队长,成了起义军中的一名小将领。
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是改变朱温命运的一天。这一天,黄巢起义军攻陷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
当时,唐将诸葛爽率领数万兵马驻扎在栎阳,对长安构成了威胁。黄巢派朱温去招安诸葛爽,朱温带着几名亲信,来到诸葛爽的军营,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利害,竟真的说服了诸葛爽归降大齐。
消息传到长安,黄巢大喜,对朱温更加器重。中和元年二月,朱温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率军攻打邓州。他率领起义军日夜兼程,很快就兵临邓州城下。邓州刺史赵戒拼死抵抗,朱温亲自擂鼓助威,指挥士兵攻城。经过数日激战,起义军终于攻破城池,俘虏了赵戒,稳定了大齐政权东南面的局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