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厂暗探紧盯顾起元的亲信,眼见其出了松江城。
没等对方把密信送出,暗探便抢先将 “顾起元联旧臣反新政” 的密报,递到了乾清宫暖阁。
朱由校捏着密报,指尖划过 “三十余致仕官员联名” 的字样,未抬头,便将一份 “考成赏” 细则推到方从哲面前。
“考成不能只罚不赏,得让官员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肯卖力。”
朱由校指尖点着细则上 “年终小考”“京察大计” 的标题,语气坚定。
“但赏不能直接给银 —— 一给银就容易滋生奢靡,有的官员拿了赏银去嫖赌,反而坏了理政的心思。”
朱由校补充道。
方从哲拿起细则,眉头微蹙,手指在 “赏” 字上顿住。
“陛下的意思是…… 用‘体面’代替银子?”
方从哲问道。
“凡年终小考优者,朝廷代养两名幕僚、三名仆人,俸禄之外再补百石新米;京察大计优者,代养五名幕僚、五名仆人,赐良田五十亩,子孙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不用参加县试。”
朱由校解释道。
朱由校手指敲了敲 “幕僚” 二字。
“这样既给了官员体面,又避免他们拿赏银挥霍,还能让幕僚帮着处理公文,一举三得。”
方从哲眼睛一亮,往前凑了凑。
“陛下高明!幕僚能助官员理政事,仆人可解他们后院之忧,比单纯给银更有用 —— 官员为了让子孙进国子监,肯定会争着考优!”
方从哲称赞道。
“不止这些。”
朱由校补充道,语气冷了几分。
“朝廷既然给了待遇,就得担起责任 —— 凡官员因幕僚失职出错的,官员连坐降一级;仆人贪腐的,官员也要受罚,扣三个月养廉银,这样才能让他们管好身边人,别把朝廷给的好处变成祸根。”
方从哲躬身应诺,拿出笔在细则上添注。
“臣这就把这条加进细则,保证考成赏既给甜头,又有约束,不让官员钻空子。”
细则刚修改完,朱由校话锋一转,提起了官员俸禄的事。
朱由校手指在案上的旧钞币上按了按 —— 钞币边缘都卷了边,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
“现在官员俸禄一半给粮、一半给钞,钞币贬值严重,十贯钞换不来一两银,官员实际拿到手的,还不够养家,这也是他们贪腐的借口之一。”
朱由校语气凝重。
朱由校从抽屉里拿出一枚新币。
“朕决定,从下月起,官员俸禄、赏银全部折银发放,不再给粮和钞。”
方从哲愣了一下,接过新币,入手沉甸甸的。
“全折银?可市面上银币成色不一,有的掺了铅,有的私铸得薄,怕是会乱了流通秩序,百姓也不敢收。”
“所以要铸新币。”
朱由校指着新币,正面 “大明通行银币” 六个字刻得刚劲,背面太祖朱元璋的神像清晰到能看清胡须,边缘还刻着齿轮纹。
“新币由内府铸造,每枚重一两,成色十足,边缘齿轮纹是防私铸的 —— 谁敢私铸、损毁,斩立决!抄家充公!”
朱由校说道。
他顿了顿,补充道,眼神里满是狠厉。
“让工部在全国设二十个铸币局,旧币限期一个月兑换新币,逾期不换的,一律作废。西厂负责巡查,凡发现私铸的,不仅要杀铸币的工匠,还要查背后的官员,谁包庇谁同罪,凌迟处死!”
方从哲摩挲着新币的齿轮纹,心里顿时有了底。
“有太祖神像镇着,又有西厂巡查,私铸的肯定不敢再冒头,银币流通定能安稳,官员也能拿到实银。”
两人正议事时,方从哲突然想起一事,面露忧色,手指敲着案几。
“陛下,全折银发放,官员都去买粮,市面上粮食不够,怕是会让粮价上涨,百姓买不起粮就麻烦了,到时候又要闹乱子。”
朱由校早有打算,从案上拿出一份奏折,上面贴着江南粮库的清单。
“西厂在江南追缴的逋赋里,有五十万石粮食,朕想设‘官方粮业局’,在全国各州府设粮站,粮价低时收粮存库,高时放粮平价,稳定市价。”
朱由校指着奏折上的条款,语气笃定。
“粮业局由户部主管,西厂监督,粮食来源一是追缴的逋赋,二是官田的收成。凡粮价超过一两银一石的,粮站就按五钱银一石放粮;低于五钱的就收粮,保证粮价稳定在五钱到一两之间,让百姓吃得起,官员也买得起。”
方从哲点头,脸上露出笑容。
“这样一来,既不用担心银多粮少、粮价暴涨,又能让百姓买得起粮,还能回收市面上的多余银币,一举三得!陛下考虑得太周全了!”
“还不够。”
朱由校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在上面划出道道线条,从地方到中央连起一串圈。
“考成得形成链条,不能断层 —— 六部和都察院考成地方官员的征税、救灾、治安,漏查一项降一级;六科给事中考成六部和都察院,看他们有没有敷衍,漏查一处罚半年俸禄;内阁考成六科,查他们有没有包庇,包庇一人革职一人;政事堂考成内阁,看首辅有没有尽心,政绩差就换;最后,朕亲自考成政事堂,谁也逃不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