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区“协同创新园”内,首批高性能传感器样品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让磐石资本上下士气大振。然而,林凡并未被这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样品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其转化为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产品,而这个过程,正面临着“青云投资”精心构筑的新一代壁垒——规则与标准。
张浩监控到的关于“技术标准与伦理审查委员会”异常活跃的情报,以及“环球战略分析”公司秘密访问东海的消息,像两片浓重的阴影,笼罩在刚刚破晓的天空之上。林凡意识到,对手已经将战场从资金、供应链、人才,转移到了更隐蔽、更致命的维度:规则制定权和战略话语权。
他首先召集了核心团队,进行了一次高度机密的战略研判会议。
“各位,‘青云投资’的新策略,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林凡开门见山,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关于那个国际委员会和“环球战略分析”的简要情报,“他们不再满足于和我们拼资金、抢人才,而是想从根本上限制我们,甚至将我们污名化。”
“这个委员会推动的新数据安全标准,条款极其苛刻,很多要求甚至超出了技术本身,涉及算法透明度和数据本地化存储等敏感领域。”陈宇博士推了推眼镜,面色凝重,“如果被其主导成为国际通行标准,我们的产品即便技术领先,也可能因为无法满足这些‘非技术性’要求而被排斥在主流市场之外。”
“至于‘环球战略分析’,”张浩补充道,“这家公司背景深不可测,擅长撰写影响各国政策制定的‘战略风险评估报告’。他们此次来东海,目的绝不单纯,很可能是受‘青云投资’委托,来收集不利于我们的‘素材’,为后续可能发起的更高级别的舆论或政策围剿做准备。”
形势的严峻性,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
“那我们怎么办?难道要被动接受他们制定的规则?”赵凯有些焦急。
“当然不!”林凡斩钉截铁地说,“规则,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博弈的结果。他们想制定规则卡我们,我们就必须参与规则制定,甚至尝试主导规则!”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应对策略:
第一, 主动参与,正面迎击。立即以磐石资本和技术委员会的名义,正式申请加入那个国际标准组织的相关工作组,并派出由陈宇博士和丹尼尔·陈博士领衔的技术专家团队,携带成功的样品和详实的数据,参与标准草案的讨论和制定。目标不是对抗,而是在技术层面展示我们的合规性和先进性,争取更多中立专家的支持,稀释对方试图加入的歧视性条款。
第二, 合纵连横,另起炉灶。加快与国内相关行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基于我们的技术实践和龙国的实际情况,联合制定一套更科学、更开放、更利于创新的“团体标准”或“行业标准”,并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推广,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标准生态圈。
第三, 透明开放,化解疑虑。针对“环球战略分析”可能带来的战略抹黑,采取“主动透明”策略。在严格保护核心商业秘密的前提下,主动邀请国内外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法律和伦理专家,对我们的技术平台、数据管理流程进行审计和评估,并适时发布白皮书,用事实回应潜在的不实指控。
第四, 借力打力,高层沟通。通过苏家和郑家的渠道,适时、适度地向龙国相关监管部门汇报情况,阐明我们发展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外部不合理打压,争取国家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这是一场硬仗,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智慧,更是技术实力、战略眼光、外交手腕和国家背景的综合较量!”林凡的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磐石资本追求的,是阳光下、规则内的公平竞争和技术进步,而不是某些势力试图描绘的‘威胁’。”
策略既定,整个磐石资本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陈宇博士和丹尼尔·陈博士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准备参加国际标准会议的技术论据,其专业性和扎实的数据,就连对方阵营的一些专家也暗自点头。赵凯则频繁穿梭于各大行业协会和潜在盟友之间,积极推动国内自主标准体系的构建,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响应。张浩则加强了对“环球战略分析”代表团动向的监控,并开始准备应对潜在负面报告的公关预案。
就在林凡全力应对规则博弈的同时,苏晚晴的陪伴和支持,成为了他紧张工作中最温暖的慰藉。她不仅在生活中细心照料,更在事业上展现了越来越独到的见解。
一天晚上,林凡在书房审阅标准会议的准备材料,眉头紧锁。苏晚晴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
“还在为标准的事情发愁?”她轻声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