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刚才还因为林默的闯入而泛起的喧闹瞬间消失无踪,落针可闻。
那盏孤零零的煤油灯火苗静静地燃烧着,将三个男人挺直的身影在墙壁上投射出影子。
李逍遥拿着那张轻飘飘的电报纸,却感觉自己的手有千斤重。
武汉。
凤凰。
领袖。
这三个毫无关联的词,像三把冰锥,带着一股阴冷的寒气,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一阵阵的发毛。
“武汉,我能理解。”
楚云飞率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他凑了过来,同样盯着那张纸,英挺的眉毛紧紧地锁在了一起,脸上写满了浓重的困惑。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国民政府已经西迁,武汉三镇襟带长江,扼守九省通衢,是我们事实上的临时首都,更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最后屏障。日本人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必然是武汉,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点在了武汉的位置上,语气斩钉截铁。
赵刚也走了过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反射着煤油灯昏黄的光。
他的脸色同样凝重,目光在“领袖”两个字上停留了许久。
“领袖,这个词指的应该就是委座。日本人想对他不利,这也不难猜测。”
“斩首行动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也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战术。淞沪会战期间,他们就曾出动飞机,试图轰炸委座的专车,妄图通过定点清除的方式,来瓦解我们的抵抗意志。”
赵刚的声音低沉,充满了警惕。
“现在战局不利,国内悲观情绪蔓延,如果我们再失去最高统帅,后果不堪设想。看来,我们必须立刻将这个情报告知重庆方面,提醒他们加强对委座的安保工作。”
楚云飞和赵刚的分析都合情合理,将“武汉”和“领袖”两个词的含义,迅速锁定在了军事进攻和政治暗杀这两个最有可能的方向上。
可是,那个最突兀,也最神秘的词,却让两人的思路同时陷入了僵局。
“可是,这个‘凤凰’,是什么意思?”
楚云飞的目光在电报纸和地图之间来回逡巡,试图从地理或军事的角度找到答案。
“凤凰山?武汉附近有叫这个名字的战略要地吗?或者,是某个秘密军事设施的代号?再或者,是日本人某种新式武器的代号?”
他提出了几种可能性,但每一种都显得有些牵强,无法将这三个词完美地串联起来。
赵刚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凤凰,在中国文化里,是百鸟之王,是祥瑞的象征。日本人用这个词,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政治隐喻?”
“会不会是某个重要人物的代号?一个潜伏在武汉高层,代号‘凤凰’的顶级间谍?”
这个猜测让楚云飞的脸色微微一变。
但很快,赵刚自己又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
“不对,如果‘凤凰’是间谍代号,那‘领袖’又作何解释?难道是这个间谍的目标是领袖?这和电文的格式逻辑不符。这份电文更像是一个计划的三个核心要素,而不是简单的任务指令。”
三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整个作战室里,只剩下煤油灯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和三道沉重而压抑的呼吸声。
就在楚云飞和赵刚百思不得其解,试图从字面意义上寻找线索的时候,李逍遥的脑海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扇连接着二十一世纪记忆的无形大门,被“凤凰”这个词如同用攻城锤一般猛地撞开了。
无数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最黑暗,最诡谲的谍报战,关于高层内部的暗杀与政治倾轧的资料,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疯狂地涌入他的脑海,几乎要将他的理智冲垮。
一幅幅斑驳的黑白历史照片,一段段后来被解密的文字记录,一个个在后世备受争议的名字和事件,开始在他眼前飞速地闪现,重组,拼接。
淞沪会战惨败后,国民政府高层内部,主战派和投降派之间那场看不见硝烟,却刀刀见血的激烈斗争。
汪精卫那张在镁光灯下显得格外憔悴和矛盾的脸,以及他身边那些所谓的“低调俱乐部”成员们的身影。
日本军部档案库里,关于“对华特别谋略”的绝密文件,其中“以华制华”,“政治诱降”的字眼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历史上那起着名的,疑点重重的河内刺杀案,以及那起刺杀案后续所引发的,几乎让整个中国抗战阵营分崩离析的巨大政治风波。
这些原本散乱的,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碎片化信息,在“武汉”,“凤凰”,“领袖”这三个词的强力串联下,以一种令人头皮发麻的速度,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阴险得让人不寒而栗的巨大阴谋。
一个足以从内部,彻底瓦解整个中华民族抵抗意志的毒计。
“啪!”
李逍遥猛地一巴掌狠狠地拍在了桌子上,巨大的声响如同平地惊雷,把沉思中的楚云飞和赵刚都吓了一大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