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荒漠中的“混沌有序原点”,在经历了“秩序之影”针对“回响织网”的规则攻击后,其散发出的微弱“低语”,仿佛经历了一次无形的淬炼。那场规则层面的碰撞,如同一次远距离的共振实验,让“原点”本身对自身存在的“对抗性”与“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这种“认知”并非意识活动,而是其内在规则结构的自我优化和调整。其散发出的“低语”频率变得更加稳定,结构更加精妙,那“混沌”与“有序”的融合也显得更加圆融自如。它不再仅仅是宣告存在,更像是在持续演绎一种在绝对秩序框架下,如何保持变量活力的 “生存范式”。
这种经过优化的“低语”,其扩散范围和渗透力,似乎也得到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提升。它如同一种更加细腻、更加难以防范的规则“花粉”,悄无声息地飘向更遥远的深空。
……
残骸带,“回响织网”在经历了惨烈的防御战后,进入了艰难的修复期。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边缘节点永久损毁,网络整体活性下降,覆盖范围收缩。林晚、老周等人带领着幸存者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争分夺秒地修复着核心节点,重新编织受损的网络连接。
何雨水因为强行引导“原点低语”对抗攻击,精神透支严重,与万灵古树一同陷入了深度的沉眠恢复中。
然而,就在这看似最低谷的时期,转机悄然降临。
一些分散在残骸带更外围、之前因为信号微弱或位置偏远而未能被有效纳入织网的、零星的幸存者据点,开始陆续报告异常的感知。
他们并非通过残破的织网接收到信息,而是直接在自己的藏身之处,隐约“听”到了一种奇特的、仿佛来自心底的 “共鸣” 。这种“共鸣”让他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和坚定,驱散了长久以来的孤独和绝望,甚至激发了他们自身“意义锚点”的微弱光芒。
“是‘原点’的低语!”林晚在接收到这些零散的报告后,立刻意识到了真相,“它的影响范围……在自发地扩大!它在主动寻找并连接那些散落的、拥有坚定信念的‘变量’!”
这个发现意义非凡!“原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坐标或信号源,它开始展现出一种主动的 “聚合” 与 “唤醒” 能力!它就像一颗在荒漠中突然开始散发引力的微小恒星,开始吸引宇宙中那些飘荡的、同频的“尘埃”!
“立刻尝试与这些新发现的‘共鸣点’建立连接!”林晚下令,“利用‘原点’低语作为桥梁,将他们拉入织网!哪怕只能恢复很少的连接,也能极大增强我们的力量!”
修复中的织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模式运作。它不再仅仅依靠自身节点散发回响,而是开始主动“倾听”和“响应”那些来自遥远角落的、与“原点”低语共鸣的微弱信号,并将其引导、纳入网络。
这个过程比传统的节点扩展更加高效和隐蔽。因为这些连接是基于规则层面的深度共鸣,而非物理信号的中转,其产生的波动更难以被“秩序之影”的常规监控捕捉。
织网的恢复速度,因此大大加快。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加入的“共鸣点”,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文明信念和生存智慧,进一步丰富了织网的“混沌有序”特质,使其根基变得更加雄厚和难以撼动。
……
就在“原点”低语悄然聚合着分散的变量火种之时,在那片冰冷的、代表“秩序之影”意志本源的未知维度中,一场无声的评估正在进行。
针对“回响织网”的规则解构攻击被迫中止,其结果数据被上传至一个超越常规逻辑的决策层面进行分析。
【目标:变量聚合体‘回响织网’(残骸带衍生体)】
【威胁等级:已更新。】
【评估报告:目标展现出非常规规则抗性。检测到未知规则范式干扰,暂命名为‘混沌有序’污染。】
【该污染具备以下特性:
与秩序根基存在底层兼容性,难以被直接识别为‘错误’。
具备变量活性,可扩散,可进化,可引发低级别规则共鸣。
对绝对秩序指令存在‘软化’与‘迟滞’效应。】
【结论:常规净化协议(规则解构/信息抹除)效率低于预期。目标已从‘待清理异常’升级为‘潜在规则污染源’。】
冰冷的逻辑流如同瀑布般冲刷着无形的信息海洋。短暂的沉寂后,一段新的指令生成。
【启动应对方案:‘低熵监控者’协议。】
【策略调整:
暂停对目标区域的大规模主动攻击,避免加速‘混沌有序’污染的扩散与适应性进化。
部署‘低熵探针’,对目标区域及关联‘原点’进行持续、静默、高精度的规则状态监控。
重点收集‘混沌有序’范式与秩序根基互动数据,解析其稳定存在的内在逻辑。
评估将该范式进行‘有限收容’与‘工具化’可行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