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上山采药,赚取粮食
鸡刚叫过头遍,陆清就醒了。窗外的天还泛着青,她借着微光摸了摸陆月的额头——虫斑淡了不少,这几天夜里也没再磨牙,看来驱虫的药起了作用。陆墨睡得正沉,呼吸平稳,咳嗽已经基本好了,小脸上终于有了点肉色。
陆清轻轻起身,从空间里取出昨天晾好的蒲公英和艾草,用麻绳捆成小把,又摸出几株藏在里面的珍稀药材——是空间里刚成熟的天麻和何首乌,品相极好,足够换些粮食了。
姐,你要去哪?陆墨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她在收拾背篓,立刻清醒了,我跟你一起去!
你在家陪月儿。陆清想了想,还是觉得带着孩子上山不安全。
不行!陆墨把小胸脯一挺,我认识山路,还能帮你背篓子!再说,万一赵氏又来了...他是怕姐姐不在,赵氏会欺负妹妹。
陆清看着他眼里的坚持,心里一暖。这孩子是真的长大了,知道护着人了。她点了点头:也好,你跟我去,路上听我的,不许乱跑。
陆墨用力点头,飞快地穿好衣服,还不忘给陆月掖好被角。
姐弟俩悄悄出了门,村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声狗吠。山路崎岖,陆墨却走得熟稔,时不时提醒陆清这里有石头那边滑。秋末的山上已经有些萧瑟,野草枯黄,树叶落了一地,踩上去沙沙作响。
姐,你看!陆墨忽然指着前面,是野山楂!
灌木丛里挂着几颗红彤彤的山楂,虽然不大,却看着酸甜可口。陆墨跑过去摘了一大把,先用袖子擦了擦,递到陆清嘴边:姐你尝尝,可甜了。
陆清咬了一口,酸甜的汁水在嘴里爆开,带着山野的清香。她笑着说:好吃,你也吃。
两人边走边摘,很快就采了半袋山楂。陆清假装在翻找草药,指尖悄悄捏住玉佩,趁着陆墨去追一只跳兔的功夫,闪身进了空间。天麻长在背阴的石缝里,何首乌缠着老树的根须,她小心地挖出来,用苔藓包好,藏在背篓最底下,上面铺上艾草和蒲公英,看不出丝毫破绽。
姐,你看我找到了什么!陆墨举着几株绿油油的草跑回来,是马齿苋!能吃的!
这叫马齿苋,不光能吃,还是药材。陆清接过来看了看,根须完整,叶片饱满,它能清热解毒,夏天长了痱子,煮水擦一擦就好了。
陆墨听得眼睛发亮:姐,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以前听娘说的。陆清随口编了个理由,指着旁边的植物说,你看这个,叶子像锯齿,开小黄花的,叫蒲公英,能治嗓子疼。那个长在水边的,茎是空的,叫芦苇根,煮水喝能退烧...
她一边走一边教,陆墨听得格外认真,小脑袋一点一点的,遇到认识的就跟着重复,不认识的就蹲下来仔细看,还学着陆清的样子记特征。
记住了吗?陆清指着一株艾草问。
记住了!陆墨立刻回答,叶子是圆的,背面有白毛毛,闻着有点怪味,能驱虫!
陆清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以后咱们就能靠这些草药换粮食了,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陆墨似懂非懂地点头,却把这句话牢牢刻在了心里。他看着姐姐熟练地辨认草药,捆扎起来的样子,忽然觉得姐姐像变了个人,又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只是以前他没发现。
太阳升到头顶时,背篓已经装满了。陆清看了看天色:差不多了,咱们去镇上。
去镇上要走两个时辰的路,陆墨却一点不喊累,背着半篓子草药,还时不时帮陆清拎着装山楂的袋子。快到镇上时,陆清找了个僻静处,把天麻和何首乌单独包好,藏在怀里,只留着普通草药在背篓里。
镇上比村里热闹多了,叫卖声此起彼伏。陆清直奔最大的药铺回春堂,门口的伙计见她是个农家丫头,本想打发走,可一看到背篓里的草药,眼睛就亮了——蒲公英带着根须,艾草叶片完整,都是处理得极干净的。
这些怎么卖?伙计问道。
蒲公英二十文一把,艾草十五文。陆清报了价,这是她昨天打听好的市价。
伙计掂量了一下,没还价:行,都要了。他正要算账,陆清忽然低声说:小哥,我这里还有点好东西,不知道你们收不收?
她从怀里掏出天麻和何首乌,伙计眼睛瞬间瞪圆了,连忙请了坐堂的老大夫来看。老大夫捻着胡须,仔细看了半天,又闻了闻,连连点头:好东西!真是好东西!这天麻至少有十年份,何首乌也够年头!
大夫,您看能给多少?陆清问道。
老大夫沉吟片刻:天麻我给你五百文,何首乌四百文,怎么样?
这个价格远超陆清的预期,她连忙点头:成交!
伙计麻利地算好账,一共给了一千一百多文钱。陆清接过沉甸甸的铜钱,心里踏实多了。她没直接走,又用三百文钱从药铺换了十斤糙米和一小袋盐——粮食和盐都是硬通货,比铜钱拿着方便。
出了药铺,陆清先买了两个白面馒头,递给陆墨一个:快吃,饿坏了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