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夜雨,廉纤沾衣,靖王府西跨院的烛火被风揉得碎碎。
青砖地凉浸骨髓,沈如晦屈膝而跪,指尖抚过青铜梅花印的纹路,那印泥中掺合的朱砂,在檐角漏下的月光里泛着暗赤,恰似凝固的血痕,触之凉硬,却带着灼人的滚烫往事。
“此乃前朝忠义军调兵符。”
萧珣斜倚圈椅,左肩缠着的白纱布浸出暗红血渍,衬得他面色愈发清苍白皙,却仍执意亲自执巾擦拭这枚自静宁庵寻回的印鉴,
“当年你外祖父率三千忠勇镇守北境,凭一腔孤勇戍守国门,先帝却忌惮其兵权赫赫,暗将此印剖为两半——半枚随你外祖父殉国于沙场,半枚则交你母亲妥藏。”
沈如晦指尖骤然收紧,青铜棱角硌得掌心生疼。恍惚间,母亲临终前塞入银镯浮现眼前,那镯身内侧细密的刻痕,竟与青铜印上的梅花纹路严丝合缝,不差分毫。昔年冷宫岁月,她总将这银镯贴身佩戴,以为不过是母亲留予的念想,却不知这小小器物,竟是能搅动朝局、颠覆乾坤的密钥。
“双印合璧,兵甲自来。”
她喃喃复述着静宁庵石室内的刻字,抬手将银镯内嵌的薄玉片抠出,稳稳按入青铜印中央的凹槽。玉与铜相触的刹那,发出一声极轻的嗡鸣,
“可这半枚印为何会藏于静宁庵?母亲为何不将它藏于更隐秘之处?”
萧珣目光落向书案上那幅染血的北境舆图,暗红血渍恰好晕在“狼居胥”三字之上,宛若当年沙场喋血的余痕:
“你母亲遭人诬陷通敌时,曾将这半枚印缝入贴身衣袍,却被柳成心腹搜去。静宁师太为护此印,自毁容貌,携印遁入尼庵,这些年以庵中香火钱暗中贿赂宫人,步步为营,才勉强保得印鉴不落入皇后之手。”
沈如晦心口猛地一揪,如被钝器狠狠撞击。
十年冷宫,她曾望见静观师太跪在佛前诵经,那双合十的手,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香灰,彼时只当是常年礼佛所致,如今想来,那香灰竟是为了掩饰印上未干的朱砂痕迹。师太以残颜守孤印,以余生为赌注,只为护住沈家这最后一丝希望。
“皇后夺印,意在调动忠义军扶持三皇子登基。”
萧珣忽得剧烈咳嗽起来,白帕覆在唇边,指缝间渗出的血珠滴落在青铜印上,与梅花纹路相融,
“可她不知,忠义军只认沈家血脉,纵是拿到印鉴,若无你血亲之祭,终究打不开藏兵谷的山门。”
沈如晦垂眸望着掌心那道被青铜印硌出的红痕,忽然读懂了静宁师太临终前为何死死攥着她的手。那不仅是托付遗物的决绝,更是要以她掌心温度为引,以沈家血脉为凭,唤醒这支沉睡数十年的忠义之师。
“我们该如何行事?”
她抬眸,眼底再无半分迷茫,只剩寒铁般的坚定。
萧珣自袖中取出半枚虎符,置于青铜印旁。那虎符缺口处,赫然刻着一朵极小的梅花,与印上纹路同出一辙:
“明日我入宫面圣,你率影卫即刻启程前往藏兵谷。切记,以你的血滴入印心,朗声念出‘沈家后人,恳请忠魂归位’,谷门自会开启。”
沈如晦指尖抚过虎符上的梅花刻痕,父亲书房中那幅被烧毁的《北境布防图》忽然浮现脑海。原来父亲早已知晓这惊天秘密,故而在图卷末页盖下梅花印鉴,那并非寻常闲章,而是留给她的最终指引,是沈家世代守护的忠勇传承。
“可皇后断不会坐视不理。”
她蹙眉,眸中闪过一丝忧色,
“柳如烟虽被禁足,柳家在军中安插的暗桩却未拔除,沿途恐有埋伏。”
“所以,我要在朝堂之上,公开柳成的罪证。”
萧珣的声音低沉如夜,裹挟着彻骨的寒意,
“私通敌国、伪造军械账册、诬陷忠良、构陷沈氏……桩桩件件,皆有实证,我要将这些罪名死死钉在柳家头上,让皇后投鼠忌器,不敢贸然动你。”
沈如晦忽然忆起,静观师太以血在石台上写下的“镜中影”三字。她起身走向书案后的菱花铜镜,袖袍扫过案几,拂去镜面上的薄尘。镜中映出她苍白清瘦的面容,更映出案上并列的梅花印与虎符。烛光摇曳间,虎符的影子恰好落在梅花印的花心之处,两相叠加,竟隐约构成一个“忠”字。
“镜中影,影中忠。”
她低声呢喃,心头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静观师太的深意,
“这是要我们以忠义为镜,照出朝堂之上的奸佞真面目,还天下一个清明。”
萧珣的目光落在镜中交叠的影与印上,唇角勾起一抹欣慰的浅笑,眼底却仍藏着几分担忧:
“正是如此。明日早朝,我便在金銮殿上,以这半枚虎符为证,撕开柳家最后的遮羞布,让他们血债血偿。”
夜渐深沉,雨丝敲打窗棂的声音愈发繁密,如催征的鼓点。
沈如晦取出母亲遗留的银镯,镯身内侧的刻痕在烛光下泛着幽幽微光,那是母亲的温度,是沈家的风骨。她抬手咬破指尖,鲜红的血珠滴落在印心的“沈”字之上——青铜印骤然发出一阵沉闷的嗡鸣,梅花纹路瞬间亮起暗红的光,宛若沉睡巨兽睁开了眼眸,带着穿透岁月的威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