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鼓角催天晓,紫宸殿外云雾未散,九重宫门已随着沉闷的轧轧声次第洞开。
玉阶凝霜,九十九级台阶蜿蜒向上,直抵鎏金殿门。百官身着朝服,按品阶肃立两侧,朱紫官袍在晨雾中晕开沉沉暗影。忽闻沉稳脚步声自下而来,众人侧目望去,皆惊得屏息——
靖王萧珣,那个被京城百姓私下称作“活死人”的亲王,竟未乘惯常的步辇,身着亲王九章礼服,一步步踏阶而上。他面色苍白如宣纸,唇上却无半分血色,唯有一双眸子亮得惊人,似淬了寒星。玄色礼服勾勒出他清瘦却挺拔的身形,每一步落下,都似踩在众人心尖上,沉稳得不带半分病气。
“靖王殿下竟能徒步登阶?”
“听闻他缠绵病榻十余年,今日怎这般模样?”
窃窃私语声若有似无地飘在晨风中,萧珣恍若未闻,双手捧着一具紫檀木匣,匣身雕着繁复的云纹,边角嵌着细碎的东珠,在微光中流转着冷润的光泽。他穿过百官队列,衣摆扫过青砖地面,带起细微的声响,所有议论声皆戛然而止。
丹墀之下,他立定身形,抬手拂去袍角沾染的霜花,朗声道:
“臣,靖王萧珣,有本启奏。”
声音不高,却似穿透了殿宇间的晨雾,清晰地传到御座之上,也传到每一位百官耳中。
“弹劾皇后刘氏,十三条大罪,桩桩属实,件件致命。”
“哗——”
满殿哗然,百官无不色变。朱紫公卿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震惊与惶惑。皇后刘氏深得帝宠,其父乃当朝太师,手握兵权,势力盘根错节,靖王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
“放肆!”
一声厉喝自殿内屏风后传来,带着凤仪天下的威严,却难掩一丝慌乱。屏风微动,皇后刘氏身着绣金凤袍,头戴缀满东珠的凤冠,缓步走出。晨光落在她脸上,那张保养得宜的面容依旧美艳,眼底却翻涌着怒意与冷厉,凤冠上的东珠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折射出冰冷的光。
“靖王,你缠绵病榻十余年,怕是烧糊涂了心智!竟敢在金銮殿上胡言乱语,污蔑哀家,你可知罪?”
萧珣抬眸,目光与皇后对上,没有半分惧色,反而带着一抹淡淡的嘲讽:
“皇后娘娘此言差矣。臣虽病,却未糊涂。臣所言之事,桩桩有证,件件有据,绝非污蔑。”
他缓缓抬手,将怀中的紫檀木匣捧至胸前,指尖轻轻摩挲着匣身的云纹,
“此匣之中,便是皇后娘娘罪证的铁证。”
皇后眼神一缩,强作镇定道:
“一派胡言!靖王,你敢污蔑哀家,定是受人挑唆!哀家劝你速速退下,收回此言,哀家尚可在陛下面前为你求情,饶你不敬之罪!”
“求情?”
萧珣冷笑一声,声音陡然转厉,
“皇后娘娘害忠良、杀皇嗣、通敌国,如此滔天罪行,岂是谁人求情便能饶恕的?”
他不再多言,双手捧着木匣,缓缓打开。匣盖开启的瞬间,一股陈旧的纸张气息弥漫开来,里面静静躺着一卷泛黄的卷宗,封皮上“沈氏案卷”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却带着几分斑驳。
当萧珣伸手取出卷宗,缓缓展开时,皇后的脸色骤然变得惨白,凤冠上的东珠似乎也失去了光泽。她下意识地后退一步,指尖紧紧攥住了袍角,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
御座之上,皇帝一直沉默不语,此刻见皇后神色大变,不由得皱紧了眉头,沉声道:
“萧珣,你手中卷宗,究竟是何来历?所言十三条大罪,又是什么?”
“回陛下,”
萧珣转身,面向御座,手中卷宗在晨光中展开,字字清晰可见,
“此乃永昌十三年,皇后构陷忠良沈氏一族的案卷。当年沈将军镇守北疆,战功赫赫,却遭皇后污蔑通敌北狄,满门抄斩,唯有一女幸存。”
他的目光扫过皇后惨白的面容,一字一句道:
“永昌十三年腊月廿三,皇后命贴身侍女春莺伪造北狄书信,模仿沈将军笔迹,污蔑其与北狄勾结,意图谋反。”
“同日,皇后暗中买通市井无赖刘三,让其在朝堂之上作伪证,指证沈将军曾收受北狄贿赂。”
“腊月廿五,皇后亲自在案卷上批注,言‘沈氏一族忠勇有余,却不识时务,留之必为后患,务必置沈氏于死地’。”
“陛下!”
萧珣突然提高声音,将卷宗高高举起,
“这批注之上,乃是皇后娘娘的亲笔字迹,陛下可召掌印太监核对,便知臣所言非虚!”
御座上的皇帝脸色骤变,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来。他盯着萧珣手中的卷宗,眼神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沈氏一族当年被满门抄斩,他一直心存疑虑,却因皇后与太师的百般遮掩,未能查明真相。如今萧珣拿出这般铁证,由不得他不信!
“伪造!这一定是伪造的!”
皇后终于按捺不住,尖声喊道,声音因慌乱而有些尖锐,
“陛下,这卷宗定是靖王与那沈氏余孽勾结,伪造出来污蔑哀家的!哀家冤枉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