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风波过去后,办公室的气氛像是被一场秋雨洗刷过,透亮了不少,但陈默心里清楚,欠下的“人情债”得还。
他找了个由头,给张涛的BP机发了条信息,约他出来“坐坐”,地点没选什么高档场所,就约在了新开的一家“麦当劳”。
看着店里明亮的灯光、红色的塑料椅、还有穿着条纹衫忙着拖地的服务员,陈默内心OS:“嗯,挺好,充满90年代‘洋快餐’的朴实无华,符合我艰苦朴素的人设,免得又被说生活腐化。”
张涛倒是来得很快,依旧是一身看似随意但料子极好的休闲装,看到约在麦当劳,他挑眉笑了笑,也没说什么,熟练地点了个巨无霸套餐。
“涛哥,上次的事…多谢了。”陈默递过去一杯可乐,开门见山,“要不是你出手,我这麻烦不小。”
张涛吸着可乐,耸耸肩,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顺手的事儿,甭客气,上影厂那边正好有个朋友,青年报的主编以前也欠我点人情,几句话的事。”
他说得轻描淡写,但陈默知道,这“几句话”的能量有多大。
他苦笑一下:“这人情我记下了,以后有什么用得着我的地方,只要不违反原则,尽管开口。”
张涛咬了口巨无霸,慢悠悠地说:“默哥儿,我看重的是你这个人,你的脑子,这点小事,不值一提,真要谢我,以后发达了,别忘了拉兄弟一把就行。”
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眼神却透着精明。
陈默点头:“互相照应。”
两人心照不宣地碰了碰可乐杯。
这债,算是挂上账了。
陈默内心OS:“得,上了贼船了,不过这条船目前看来,还挺结实?”
还了人情,心里一块石头落地。
陈默又把精力投回了项目上,和李卫东的关系虽然因上次的技术合作和后续的“神助攻”事件缓和了不少,但两人之间总还隔着层什么,客气有余,亲近不足。
转机发生在一个加班夜。
项目报告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几个关键数据需要反复核对校验,办公室里的人陆续走光了,最后只剩下陈默和李卫东两人。
窗外的北京城华灯初上,办公室里只亮着他们工位上的两盏台灯,在偌大的空间里划出两片孤岛。
安静得能听到日光灯镇流器轻微的嗡鸣和彼此敲击键盘、翻阅纸张的声音。
陈默的肚子不争气地“咕噜”叫了一声。
他抬头,看到对面工位的李卫东似乎下意识地捂了下肚子,但很快又投入到运算中。
陈默内心一动,站起身:“卫东,歇会儿吧,我去搞点夜宵。”
李卫东头也没抬:“不用,我马上就好。”
“人是铁,饭是钢。”陈默不由分说,从抽屉里掏出他的“储备粮”——两包“华丰”三鲜伊面,又变魔术似的拿出两根火腿肠和两个独立包装的卤蛋。
“等着,很快。”
他熟门熟路地找到办公室角落的“热得快”(一种插电加热棒,90年代办公室烧水神器),刷干净自己的搪瓷缸子,咕嘟咕嘟烧上水。
李卫东看着他的动作,张了张嘴,似乎想拒绝,但最终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
很快,水开了。
陈默熟练地撕调料包、下面饼、打鸡蛋、盖盖子焖。
几分钟后,办公室里弥漫开一股浓郁(虽然充满了味精味儿)的泡面香气,混合着火腿肠的肉香,霸道地勾引着饥饿的胃。
陈默把那个加了肠和蛋、堆得满满当当的搪瓷缸子端到李卫东桌上,自己则捧着另一个同样配置的饭盒。
“凑合吃点,垫垫肚子,这鬼工作,不知道的还以为咱计委改成半夜鸡叫的周扒皮家了呢。”
陈默吐槽道,自顾自先吸溜了一大口面条,烫得直哈气。
李卫东看着眼前这碗用料扎实、热气腾腾的泡面,又看看陈默那毫无形象大口吃喝的样子,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谢谢。”
他拿起叉子(陈默贴心准备的),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两人相对无言,只有吸溜面条和咀嚼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吃了几口,身体暖和了,胃里踏实了,那种紧绷的、公事公办的氛围似乎也随着氤氲的热气软化了一些。
陈默放下叉子,看着对面依旧吃得拘谨的李卫东,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我是孤儿。”
李卫东猛地抬头,嘴里还叼着半截面条,眼神里全是错愕。
陈默笑了笑,眼神有些飘忽,像是透过氤氲的热气看到了别处:“吃百家饭长大的,高中那会儿,差点就没书读了,没办法,只能玩命刷题,想着也许考上大学能有一条活路,那时候,真是把命都快拼进去了…还好,运气不错,撞大运考上了北大。”
他顿了顿,声音很轻:“所以我特别珍惜现在的一切,真的,我就想抓住能抓住的每一个机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能不能…改变一点点什么东西,也让自己这辈子,活得稍微有点价值,别白来一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