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鏖战,泡面消耗了不知多少箱,稿纸摞起来快有半人高,“国家经济信息网”前期调研课题的方案初稿,终于赶在截止时间之前,呱呱坠地。
司里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了一次高级别评审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司局级领导、资深专家,气氛庄重严肃,空气里弥漫着茶香、烟味和一种无形的压力。
陈默作为方案的主要执笔人和汇报人之一,坐在汇报席上,心情意外地平静。
旁边坐着李卫东,腰板挺得笔直,手指微微蜷缩,显然有些紧张,陈默甚至能听到他略微急促的呼吸声。
陈默内心OS:“淡定,卫东同志,就当下面坐着的是一群需要被科普互联网基础知识的小白…虽然他们确实都是大佬,嗯,这么想好像压力更大了?”
王明远和张建国两位处长坐在领导席后排,目光中带着鼓励,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赵国庆副处长也位列其中,面色沉静,但微微下撇的嘴角暴露了他内心的不以为然,仿佛在等着看一场好戏。
汇报开始,陈默负责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部分。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用的是那种老式的幻灯机,吱嘎作响),灯光打在他身上,年轻的面容却透着超乎年龄的沉稳。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脱稿讲述,语言清晰,逻辑缜密,将方案的背景、目标、核心架构娓娓道来。
’讲到技术难点时,他会适时停顿,由李卫东起身补充细节。
李卫东虽然声音不如陈默洪亮,但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个算法选择都解释得精准到位,扎实无比。
两人一搭一唱,一个宏观视野开阔,一个微观技术扎实,配合竟然出奇地默契,仿佛已经合作过无数次。
台下领导们听得频频点头。
然而,到了质疑环节,真正的考验来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司长推了推眼镜,率先发难:“方案想法是好的,听起来也很宏大,但是,这么大的工程,涉及面这么广,资金投入也不是小数目,如何确保落地?如何避免摊子铺得太大,最后虎头蛇尾?实施路径上,你们考虑得是否足够具体?”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接点中了大型项目最容易出现的痛点。
会议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默身上。赵国庆的嘴角几不可查地向上弯了一下。
陈默深吸一口气,不慌不忙,他知道,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候到了。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感谢领导的提问,这个问题正是我们反复思考的核心,关于实施路径,我们初步总结了一个十六字的原则,叫做——‘统筹规划、阶段实施、重点突破、应用驱动’。”
十六个字一出,简洁有力,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连坐在正中央一直微闭着眼睛的一位副部长,都缓缓睁开了眼,看向陈默。
“所谓统筹规划,”陈默继续解释道,“就是必须由国家层面统一顶层设计,制定标准规范,避免将来各地、各系统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
他巧妙地将“标准先行”的概念包裹了进去。
“阶段实施,是指不能追求一步到位,我们建议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或地区(比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或金融、外贸等关键部门),先行开展‘试点示范’。”
“试点示范”这个概念被他自然而然地抛了出来。
“在试点基础上,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模式。”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坚持‘应用驱动’,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痛点、难点问题,以用促建,以建促用,让信息网真正用起来,产生效益!”
他侃侃而谈,每一个原则都辅以扎实的现状分析、国内外正反案例对比(其中自然夹带了大量“私货”般的未来见解)以及初步的可行性论证。
既展现了宏大的战略视野,又落到了实实在在的操作层面。
那位提问的老司长边听边缓缓点头。
这时,那位一直沉默的副部长突然开口了,声音不高,却自带威严:“试点示范…这个想法很好,具体怎么选点?标准怎么定?人才从哪里来?我们现有的技术队伍,能支撑得起这么庞大的构想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直指要害。
所有人为陈默捏了一把汗。
陈默却仿佛早有准备,从容不迫,结合前期调研的数据,分析了几个潜在试点地区的优劣势,提到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可以采取的多渠道方式。
如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引进海外人才等,甚至对现有技术队伍如何通过干中学、项目锤炼来提升能力,都提出了简要的思路。
李卫东适时补充了一些关键技术岗位的能力需求模型和培训重点,数据详实,很有说服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