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木匠果然没让人失望,不仅雕刻了梁上的瑞兽,还指导葛部青年在阁门两侧刻上双语对联:“灵江育万物,同心聚百家”。长老看着对联,用葛部话念了一遍,笑着说:“好!以后这里就是咱们所有人的家了。”
随着房子一间间盖起来,越来越多的流民闻讯赶来。到大雪纷飞时,聚居点已经盖好了三十间木屋,安置了四十多户流民。每间木屋都铺着葛部妇女织的草席,窗户糊着浸过桐油的葛麻布,既挡风又透光。公共厨房里,青岩村的妇女教流民们做山楂糕;学堂里,老秀才带着孩子们念双语童谣;草药铺里,盐穗娘和老药婆给流民们诊病,教他们识别草药。
可新的矛盾也随之而来。有流民偷偷把公共菜园里的蔬菜拔回家,还有的在灵江里滥捕鱼虾,引得村民们不满。赵老根找到陆承宇,气愤地说:“陆当家,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立规矩!不然好人坏人分不清,聚居点要乱套了。”
陆承宇当即召集村民、葛部族人、流民代表开会,商议制定聚居点的规矩。李老栓提议:“公共财物要均分,偷拿的罚去修水渠;灵江里的鱼虾要按季节捕捞,不准用绝户网。”长老补充:“要尊敬老人,照顾孩子,谁家有难处大家一起帮。”流民们也纷纷点头,说愿意遵守规矩。
最终定下的“聚居点十规”被写在木牌上,挂在灵江阁前。牌旁还设了个“议事鼓”,谁家有纠纷、有建议,就敲响鼓,众人一起商议解决。有次两个流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敲响了议事鼓,李老栓和阿石带着众人去丈量,按规矩划分清楚,两人都心服口服。
冬至那天,聚居点举行了“入阁礼”。所有人都穿着新做的葛麻布衣裳,捧着自家做的食物,聚集在灵江阁前。赵老根端着一碗野果酒,走到陆承宇面前:“陆当家,没有您,我们早就饿死在路上了。这杯酒,我敬您!”流民们纷纷效仿,一时间,敬茶敬酒的人排起了长队。
陆承宇端着酒杯,对众人说:“这里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们所有人的家。以后不管是村民、葛部族人还是流民,都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日子才能过红火!”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响彻灵江两岸。
入阁礼后,聚居点的日子越发兴旺。流民们学会了种粮、织布、造船,不少人还成了行家里手。沈木匠带了五个徒弟,把雕刻手艺教了出去;赵老根则跟着刀疤脸管理护江队,把流民里的壮丁组织起来,巡逻灵江,防止土匪骚扰。
开春后,周大人派人来视察,看到整齐的木屋、通畅的水渠、热闹的集市,连连赞叹:“灵泉码头的聚居点,真是江南府的样板!以后其他地方安置流民,都要按这个法子来!”他还特意给聚居点赐名“灵江新村”,并立了块石碑,刻上“同心安居”四个大字。
石碑立起来那天,老秀才在灵江阁里整理典籍,看着《灵江葛部技艺录》《灵泉双语译注》《聚居点十规》,笑着对长老说:“以前这里是荒滩,现在成了新村,这都是咱们一起干出来的。”长老点头,望着窗外嬉戏的孩子们,眼里满是笑意:“是啊,有家,有规矩,有手艺,这就是最好的日子。”
林晚秋和陆承宇站在灵江阁的台阶上,望着眼前的景象:灵江里,葛部青年驾着独木舟运送粮食;田地里,村民和流民一起春耕;织布坊里,妇女们织出的布堆成了小山。江风拂过,带着泥土的清香和草药的芬芳,灵江阁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
“你看,聚居点的雏形已经有了。”林晚秋轻声说。陆承宇点头,眼里满是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安家,会盖更多的房子,开更多的铺子。但不管怎么变,‘同心’这两个字不能丢。”
夕阳西下,把灵江新村染成了金色。灵江阁前的石碑熠熠生辉,“同心安居”四个字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林晚秋知道,灵江新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流过的汗水、结下的情谊、定下的规矩,会像灵江水一样,滋养着这片土地,让聚居点从雏形长成参天大树,让每个在这里安家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希望。
灵江新村的石碑立起没几日,周大人又派来了新差事——让灵江新村牵头,联合周边村镇办一场“技艺交流会”,展示各聚居点的农产与手艺,吸引商户前来贸易。陆承宇立刻召集众人商议,李老栓拍着大腿道:“这是好事!咱们的丝麻混纺布、草药茶正好能借这机会卖得更远!”沈木匠也主动请缨:“我带着徒弟们雕几套木家具,保准能镇住场子!”
筹备交流会的日子里,新村上下都动了起来。织布坊的妇女们加班加点赶制新布,阿秀带着流民妇女织出“百鸟朝凤”的纹样,青褐色的底色上,丝线绣的鸟儿栩栩如生;盐穗娘和老药婆则把草药茶分装成小罐,贴上双语标签,还附上治病的方子;青岩村的村民们挑来最饱满的新米,蒸成米糕,撒上野果碎,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