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灵江新村的稻田迎来了第一次收割。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风一吹,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李老栓带着青岩村的村民们,挥舞着镰刀在稻田里忙碌,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滴,却笑得合不拢嘴:“这稻子长得真好,穗大粒满,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陆承宇和林晚秋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里满是踏实。这是新村建起来后第一次种水稻,从选种、插秧到灌溉,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刀疤脸扛着一捆刚割下的稻子走过来,笑着说:“陆当家,今年的稻谷至少能收五千斤!足够新村的人吃到来年开春了!”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新的问题就来了。当天晚上,灵江阁的门口就围了不少人,有流民,有青岩村的村民,还有几个葛部的族人。流民里的陈老汉率先开口:“陆当家,这粮食收上来了,该怎么分啊?我们家人口多,要是分少了,冬天可不够吃。”青岩村的王二婶也跟着说:“我们村的人种稻子最卖力,是不是该多分点?”葛部的阿木则皱着眉:“我们葛部帮着浇水、除草,也没少出力,分粮也得有我们的份!”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陆承宇示意大家安静,沉声道:“分粮是大事,得公平公正,不能凭嘴说。今天大家先回去,明天一早,咱们在灵江阁议事,一起商量分粮的规矩。”
第二天清晨,灵江阁里坐满了人。长老、老秀才、盐穗娘、李老栓、刀疤脸、阿木,还有各群体推选的代表,都围坐在长桌旁。陆承宇开门见山:“今天召集大家,就是为了定分粮的规矩。粮食是新村的根本,分粮不公,会伤了大家的心,所以必须立下明确的规矩,谁也不能例外。”
李老栓第一个发言:“我觉得应该按人头分,家里有几口人,就分多少粮。这样最公平,也不会有意见。”可话音刚落,流民里的张大哥就摇头:“不行不行!我家有五口人,可我儿子才三岁,吃不了多少粮;陈老汉家也有五口人,四个都是壮劳力,吃得多,按人头分,我们吃亏了!”
阿木也附和:“张大哥说得对。葛部的青年大多是壮劳力,干的活儿重,吃的也多,要是按人头分,恐怕不够吃。我觉得应该按出力多少分,干得多,分得多;干得少,分得少。”青岩村的王二婶立刻反驳:“那老人和孩子怎么办?他们干不了重活儿,难道就不分粮了?”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林晚秋看着众人,轻声说:“按人头分,忽略了出力多少;按出力分,又照顾不到老弱妇孺。不如把两者结合起来,一部分粮食按人头分,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另一部分粮食按出力分,鼓励大家多干活。”
老秀才点头赞同:“晚秋姑娘说得有理。可以把粮食分成‘口粮’和‘劳粮’两部分。口粮按人头分,无论老少强弱,每人都一样;劳粮则按每个人的出工天数算,出工多的,劳粮分得多。这样既公平,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个法子可行。盐穗娘补充道:“还要考虑特殊情况。比如盐穗娘这样的医者,平时要给大家看病,出工天数可能少,但对新村贡献大,劳粮得适当多给些;还有老陶这样的工匠,烧陶、做农具,也得算特殊贡献,不能只按出工天数算。”
陆承宇当即拍板:“就按这个法子来!现在咱们定具体的规矩:
第一,口粮每人每月三十斤稻谷,不管老少,一律平等。老人和孩子虽然吃的少,但口粮是基本保障,不能少。
第二,劳粮按出工天数算,每天出工,分一斤稻谷。出工的活儿包括种地、收割、建房子、护江等,由刀疤脸负责记录出工天数,每月汇总一次。
第三,特殊贡献者,如医者、工匠、教师等,每月额外奖励五十斤稻谷。具体的特殊贡献者名单,由大家一起投票选出,每季度评选一次。
第四,粮食由李老栓负责保管,存放在公共粮仓里。每月初一,大家凭出工记录和人口登记,到粮仓领粮。领粮时,必须本人签字或按手印,防止冒领。”
规矩一定,众人都松了口气。陈老汉笑着说:“这样分粮,既照顾了我们家的老人孩子,又能让壮劳力多干活多拿粮,公平!”阿木也点头:“特殊贡献者额外奖励,也合情合理,这样大家才会愿意为新村做更多事。”
接下来,就是统计人口和出工天数。林晚秋带着几个妇女,挨家挨户登记人口,把每户的姓名、人数都记在本子上,还特意标注了老人和孩子的数量。刀疤脸则拿出自己的出工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人每天干的活儿:“阿木上个月出工二十五天,帮着浇水、除草;李老栓出工二十天,负责稻田的管理;陈老汉出工十五天,帮忙收割……”
统计完后,李老栓把粮仓打开,金灿灿的稻谷堆得像小山一样。他拿着账本,一边记账,一边给大家分粮:“陈老汉家五口人,口粮一百五十斤,出工十五天,劳粮十五斤,一共一百六十五斤;阿木家三口人,口粮九十斤,出工二十五天,劳粮二十五斤,一共一百一十五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