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林晚秋在和妇女们准备干粮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苏老匠人,咱们的新农具做出来后,村民们不会用怎么办?”苏老匠人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晚秋姑娘考虑得真周到!等农具做好了,我和学生们就手把手地教大家使用,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第一批新农具终于做出来了。晒谷场上,摆放着十副镰刀架、五台脚踏式打谷机,还有三架曲辕犁。阳光洒在崭新的农具上,铁部件闪着银光,木部件泛着油光,看起来既结实又美观。
村民们都围过来看新鲜,争先恐后地想试试新农具。阿木第一个拿起镰刀架,推着它在晒谷场的空地上走了一圈,“这玩意儿真轻!推着走一点都不费劲,要是在稻田里用,肯定能省不少力。”他兴奋地说。
王二婶的丈夫则试着踩了踩脚踏式打谷机,踏板转动起来,木槌在谷桶里快速转动,发出“嗡嗡”的声音。“太好用了!以前打谷要几个人轮流来,现在一个人踩就行,还比以前打得干净!”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陆承宇和林晚秋看着村民们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欣慰。苏老匠人走过来,笑着说:“这些农具只是初步改良,以后咱们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再做调整和改进,让它们更适合咱们村里的土地和作物。”
当天下午,苏老匠人带着学生们,把新农具搬到了稻田里,手把手地教村民们使用。他先示范如何用镰刀架割稻,推着镰刀架在稻田里走了一趟,稻穗齐刷刷地倒下,看得村民们惊叹不已。“大家注意,推镰刀架的时候要保持平稳,不要太快,不然容易割到稻茬。”苏老匠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村民们跟着学,刚开始还不太熟练,推得歪歪扭扭的,割倒的稻穗也乱七八糟。但练了一会儿后,大家就慢慢掌握了技巧,割稻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比用手割提高了一倍还多。
用曲辕犁耕地时,苏老匠人又教大家如何调整犁的深度,如何控制牛的速度。“曲辕犁比以前的直辕犁更灵活,转弯的时候不用费劲,还能根据土地的软硬调整犁的深度,耕地既快又均匀。”他说。
村民们用曲辕犁耕了一会儿地,发现果然比以前省力多了。“以前耕地要两个人,一个扶犁,一个赶牛,累得腰酸背痛。现在一个人就能操作,牛也不用费那么大劲了!”李老栓高兴地说。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都在用新农具收割晚稻和耕地。稻田里,镰刀架推着走,稻穗成片倒下;打谷场上,脚踏式打谷机转动着,谷粒快速脱落;田埂上,曲辕犁在牛的牵引下,翻起一层层新土。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使用新农具的兴奋中。
有一天,邻村的几个村民路过灵江新村,看到村民们用新农具干活,效率又高又省力,都羡慕不已。“你们村的农具真先进!能不能也帮我们做一些?”领头的村民问道。
陆承宇笑着说:“当然可以!苏老匠人的匠人学堂里,有很多擅长打造农具的学生,你们要是需要,就去府城找他们,或者我们也可以帮你们联系,让他们来村里给你们做。”
邻村的村民听了,非常高兴,连忙向陆承宇道谢。苏老匠人也笑着说:“打造新农具不仅能帮助咱们村,还能帮助更多的人。以后咱们的匠人学堂,还要多培养一些会打造农具的匠人,把这些改良后的农具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秋收结束后,苏老匠人要带着学生们回府城了。村民们又来村口送行,这次送的礼物比上次更多了,有新收的稻谷,有自己编的竹篮,还有用灵泉水酿的米酒。“苏老匠人,谢谢您给咱们带来了这么好用的新农具!以后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陆承宇握着苏老匠人的手,真诚地说。
苏老匠人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水:“我会的!灵江新村是我的家,我怎么会不回来呢?以后学堂里有了新的农具改良图纸,我就第一时间带回来,和大家一起试验、一起改进。”
苏小竹拉着林晚秋的手,不舍地说:“晚秋姐姐,我会想你的。等我学会了更厉害的手艺,就回来帮你们做更多的新农具!”林晚秋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姐姐也会想你的,你要好好跟着爷爷学习,做一个最厉害的农具匠人!”
苏老匠人带着学生们,背着行囊,慢慢向远处走去。村民们站在村口,望着他们的背影,直到他们消失在山路的尽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灵江新村的村民们用新农具耕种、收割,粮食的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大家都说,这都是苏老匠人和新农具带来的福气。
有一天,村里收到了苏老匠人从府城寄来的信。信里说,他和学生们又改良了几种新农具,有用来播种的耧车,有用来灌溉的龙骨水车,还打算在明年春天,带着这些新农具的图纸和样品,回灵江新村和大家一起试验。信里还说,府城的很多农民都听说了灵江新村的新农具,纷纷来匠人学堂学习打造农具的手艺,现在学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农具的推广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