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工作进行到第七天,当井挖到三丈深时,突然从井底冒出一股更大的水流,水流带着泥沙,把井底淹没了一半。“出水了!出水了!”井底的村民激动地大喊起来,上面的村民也立刻放下工具,围到井口查看。
李二狗让人用木桶把井底的水一桶桶提上来,水提上来后,放在旁边的蓄水池里沉淀。等水澄清后,大家发现,这水的咸味比之前更浓了。陈老三高兴地说:“这说明咱们挖到了盐层,以后这口井的出盐量肯定差不了!”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井底的水流越来越大,而且水里的泥沙很多,刚挖好的井壁很容易坍塌。陆承宇得知情况后,立刻带着人赶到盐井边。他看着不断坍塌的井壁,沉思了片刻:“咱们用竹子做井壁,把竹子劈成两半,去掉竹节,然后一圈圈地围在井壁上,再用石头固定住,这样就能防止坍塌了。”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砍伐竹子、劈竹片、制作井壁。李二狗带着几个人下到井底,在齐腰深的水里,把竹片一圈圈地围在井壁上,再用石头把竹片固定好。经过一整天的努力,竹制井壁终于安装完成,井壁不再坍塌,水流也变得平稳了。
盐井挖好后,接下来就是搭建熬盐灶台。灶台建在盐井旁边的空地上,用砖头和泥土砌成,一共砌了十个灶台,每个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铁锅。陈老三带着几个村民,把蓄水池里的咸水舀到铁锅里,然后在灶台下面烧火。
熬盐的过程需要耐心,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保持锅里的水始终处于微沸的状态。村民们轮流守在灶台边,添柴、搅水,眼睛紧紧盯着锅里的变化。当锅里的水渐渐蒸发,水面上开始出现一层白色的盐花时,大家都激动得围了过来。
“快看,盐花!真的出盐了!”一个村民指着锅里的盐花,声音都有些发颤。陈老三小心翼翼地把盐花捞出来,放在竹筐里晾晒。等盐花晾干后,就变成了细细的白盐。李二狗拿起一点盐,撒在嘴里尝了尝,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真咸,比府城买的盐还好吃!”
第一批盐熬出来后,陆承宇召集村民们,按照每个村子的人口和出力情况,把盐分配给了大家。拿到盐的村民们都格外珍惜,有的把盐装在瓷罐里,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有的则立刻用新盐做了一顿饭,饭香里带着盐的咸味,让大家吃得格外香甜。
盐井的开发,不仅解决了灵江流域村民们的吃盐问题,还带来了新的收入。陆承宇发现,熬出来的盐除了自己吃,还有很多剩余,于是就安排人把剩余的盐运到府城去卖。府城的商家们听说灵江流域产盐,而且盐的质量很好,都纷纷前来订购,盐的价格也卖得不错。
为了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陈老三还对熬盐的工艺进行了改进。他发现,在咸水里面加入一些草木灰,可以加快盐的结晶速度,而且结晶出来的盐更纯净。村民们按照陈老三的方法试了试,果然,盐的结晶速度加快了,而且盐的颜色更白,味道也更纯正。
灵青学堂的孩子们也从盐井的开发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周先生给他们讲了盐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盐是咱们身体必需的东西,没有盐,人就会没有力气,还会生病。咱们能发现盐井,是因为咱们细心观察,团结一心,这就是知识和团结的力量。”
孩子们还在周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盐井和熬盐灶台。陈老三给他们讲解了挖井和熬盐的过程,小柱子好奇地问:“陈爷爷,为什么咸水熬煮后会变成盐呢?”陈老三笑着说:“因为咸水里含有盐的成分,水蒸发后,盐就留在了锅里。就像咱们晒红薯干一样,红薯里的水分蒸发后,就变成了红薯干。”
孩子们听了,都恍然大悟。小花指着熬盐的铁锅,说:“以后我也要学熬盐,帮着大人一起做盐。”
夏天来临的时候,盐井的生产已经步入了正轨。每天,都有村民在盐井边忙碌着,提水、熬盐、运盐,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陆承宇站在盐井边,望着忙碌的村民们和一排排熬盐灶台,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盐井的发现,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还让灵江流域的发展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水流渐渐平缓,盐井边的熬盐灶台却依旧热闹。李二狗带着盐井管理队的队员们,正忙着对灶台进行改造——之前的灶台都是单个独立的,烧火时热量浪费严重,熬盐效率也不高。
“咱们把灶台改成连排的,中间留出走道,灶台下面的火道连通起来,这样烧火的热量能互相传递,一口锅的火能顺便给旁边的锅加热。”李二狗蹲在地上,用树枝画出改造后的灶台草图,“而且烟囱也得改,把单个烟囱换成一个总烟囱,这样烟雾不会四处扩散,还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好。说干就干,大家先把旧灶台拆掉,然后按照李二狗画的草图,重新砌灶台。新的连排灶台一共砌了十五口锅,锅与锅之间的距离刚好能容一个人通过,灶台下面的火道像蜘蛛网一样连通,最后汇总到一个高大的砖制烟囱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