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宇看着热闹的集市,心里也很欣慰。他对身边的青岩村村长说:“咱们的集市开得很成功,以后还要改进。比如在集市上搭个避雨棚,方便下雨天摆摊;再设个公平秤,让客人买得放心。”青岩村村长点点头:“对!还要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集市,把咱们灵江流域的好东西都卖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灵江集市的名声越来越响,来赶集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有邻村和镇上的人,还有不少从府城来的商人。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不少人还开始琢磨着做些新的货物——有的村民开始做豆腐、做粉丝,有的则开始养蜜蜂、采蜂蜜,还有的村民甚至把家里的手工艺品拿来卖,让集市上的货物越来越丰富。
灵青学堂也因为集市有了变化。周先生用集市上卖字画和书本赚的钱,给学堂买了更多的书和笔墨,还请了个会教书的老先生来帮忙。小柱子和同学们再也不用因为没有书而发愁了,他们每天都能在学堂里读书写字,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冬天来临的时候,集市上又多了不少新摊位。有的村民卖自己做的棉衣、棉鞋,有的卖腌肉、腌鱼,还有的卖烤红薯、烤玉米,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热闹起来。陆承宇还在集市上搭了个暖棚,里面生着火炉,供大家取暖。暖棚里还摆了几张桌子和椅子,大家可以在里面喝茶、聊天,顺便交流做生意的经验。
有一天,府城的周大人听说了灵江集市的事,特意来参观。当他看到集市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不禁连连称赞:“陆当家,你们真是做得好!这个集市不仅方便了村民,还带动了大家的收入,真是个好主意!我要把你们的经验上报朝廷,让更多地方学习你们的做法!”
陆承宇笑着说:“这都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夕阳下,灵江集市渐渐安静下来,村民们扛着空竹筐,哼着小曲往家里走。集市上的木棚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柱子上的画也被染成了金色。小柱子和小石头还在集市入口的木牌旁,商量着下次集市要画些什么。
他们知道,这个小小的临时集市,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还让灵江流域变得越来越热闹。只要大家继续努力,灵江集市一定会越来越兴旺,灵江流域的日子也会像集市上的货物一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红火。
灵江集市的名气早已传到了周边州县。三月初一的集市日,天刚蒙蒙亮,集市入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推着独轮车来买盐的商贩,有背着竹篓来淘手工艺品的妇人,还有特意从府城赶来尝鲜的食客,连之前合作的江南盐商,都带着伙计来集市考察,想把灵江的特产带回江南。
陆承宇早早就带着村民们在集市入口搭了个木棚,专门用来登记摊位和维持秩序。木棚里摆着一张木桌,桌上放着笔墨和登记簿,旁边还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青岩村村长则带着几个年长的村民,拿着公平秤在集市里巡查,确保每个摊位的货物都足斤足两。
“陆当家,今年的集市比去年热闹多了!”李二狗推着装满红薯酒的独轮车,笑着对陆承宇说。他的摊位前已经围了不少客人,有的在品尝红薯酒,有的在挑选旁边的腌菜,他的妻子则忙着给客人装货,脸上笑得像朵花。
不远处,陈老三的盐摊更是热闹。他不仅带来了“橘香盐”“花椒盐”,还新推出了“桂花盐”——这是他用去年秋天收集的桂花,和盐一起熬制而成的,打开布包就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一个来自府城的妇人拿起一小撮桂花盐,放在鼻尖闻了闻,惊喜地说:“这盐还带着桂花香,用来腌肉肯定好吃!我要多买几包!”
集市上的新摊位也越来越多。有个村民从山里采了新鲜的春笋和蘑菇,摆在摊位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还有个村民带来了自己织的土布,布上印着灵江的风景,颜色鲜艳,质地厚实,不少妇人围着摊位挑选,打算用来做新衣服。
周先生带着孩子们的摊位也有了新变化。他们不仅卖字画和书本,还增加了“代写书信”的服务——不少村民不识字,想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就来找孩子们帮忙。小柱子坐在桌子前,手里拿着毛笔,认真地听着一位老大娘的嘱咐,把她想对远方儿子说的话,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虽然字写得不算漂亮,却充满了真诚,老大娘看着信,眼眶都湿润了。
集市中间的小台子也派上了大用场。这天,陆承宇请了邻村的戏班子来表演,戏班子搭起了简易的戏台,唱起了村民们喜欢的地方戏。台下坐满了观众,有的村民一边看戏,一边吃着手里的烤红薯,有的则抱着孩子,跟着戏词轻轻哼唱,场面十分热闹。
中午的时候,集市上的小吃摊更是香气扑鼻。除了之前的煮红薯、玉米粥,还多了不少新花样——有村民支起了铁锅,现场炸起了红薯丸子,金黄酥脆,甜而不腻;还有的村民煮起了春笋汤,鲜美的汤味吸引了不少客人,大家端着碗,站在摊位前就能喝,暖和又舒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