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回国的第二周,李朴发现自己的腰带紧了两格。
这天中午,张田又端上一大盘红烧肉,油光锃亮的肉块颤巍巍地趴在盘子里,撒着葱花,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赶紧吃,凉了就腻了!” 张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塞进嘴里,满足地眯起眼睛,“在非洲能天天吃上猪肉,比啥都强。”
李朴看着盘子里的肉,咽了口唾沫,却有些犹豫。
这半个月,张田像是彻底放飞了自我,每天忙完活就拉着他琢磨吃的,顿顿离不开肉,还净是在坦桑难得一见的猪肉。
“张哥,咱们天天这么吃,再吃下去我得胖成球了。” 李朴夹起一块肉,入口即化,酱汁浓郁,忍不住又多嚼了两口。
“胖怕啥?在非洲干活累,就得补补!” 张田笑着给他添了勺肉汤,“你是不知道,以前刘景在,天天盯着成本,买块猪肉都得算半天,现在可算能放开吃了。”
李朴点点头,心里清楚,在坦桑想天天吃猪肉,确实不容易。
这边穆斯林占了一半人口,教义禁止吃猪肉,市面上的肉店几乎全是牛羊肉,挂着血淋淋的羊腿、牛肋排,偶尔能看到鸡肉,猪肉却难觅踪影。
之前他们想吃猪肉,得跑老远的华人超市,还经常缺货,价格贵得离谱。
“你以为这猪肉好买?” 张田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放下筷子,“我刚来坦桑的时候,为了找口猪肉吃,跑遍了达市的大街小巷,最后才找到这家养殖场。”
“养殖场?在哪儿?” 李朴好奇地问。
“在大桥旁边,离咱们住处不远。” 张田擦了擦嘴,“老板是个黑人,特别懂中国人,杀猪的时候会放干净血,肉一点腥味都没有,咱们华人都爱去他那儿买。”
第二天一早,张田就拉着李朴,开着皮卡往养殖场赶。
车子驶过一座大桥。
桥边有一片铁丝网围起来的场地,里面搭着几间棚屋,还传来猪叫声,这就是那个猪肉养殖场。
刚到门口,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黑人就迎了上来,笑着用中文打招呼:“张老板,又来买肉啦!” 他就是老板,名叫卡鲁,皮肤黝黑,笑容很憨厚。
“卡鲁,今天有啥好肉?给我留的五花肉和排骨呢?” 张田拍着他的肩膀,熟络得像老朋友。
“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卡鲁领着他们走进旁边的小屋,屋里摆着几个大冰柜,打开柜门,冷气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猪肉,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带着软骨的排骨、还有整块的后腿肉,都用保鲜膜包着,新鲜得很。
“你看,都是今天刚杀的,血放得干干净净,保证没腥味。” 卡鲁拿起一块五花肉,递给李朴,“你摸摸,多新鲜!”
李朴伸手摸了摸,肉质紧实,还带着凉意,确实比之前在华人超市买的新鲜不少。
“卡鲁以前是卖牛羊肉的,后来发现中国人爱吃猪肉,就专门开了这个养殖场。” 张田小声对李朴说,“他知道中国人杀猪要放血,特意学了咱们的方法,肉卖得比别人好,生意越做越大,现在连华人超市都从他这儿进货。”
李朴看着卡鲁忙碌的身影,心里有些佩服。
在大多卖牛羊肉的坦桑,他能抓住华人的需求,把猪肉生意做得这么好,确实不简单。
“五花肉来十斤,排骨五斤,再要一块后腿肉!” 张田对着卡鲁喊,“都给我切成块,方便冻。”
卡鲁应了一声,拿起刀麻利地切肉。
刀锋划过猪肉,发出 “咚咚” 的声响,不一会儿就切好了,装了满满两大袋。
“多少钱?” 张田掏出钱包。
“给你算便宜点,一共 15 万先令。” 卡鲁笑着说,“你是老客户,以后常来!”
张田付了钱,和李朴一起把肉搬上皮卡。
“这些肉够咱们吃一周了,回去分分类,冻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随时拿。” 张田拍了拍袋子,满意地说。
回去的路上,李朴看着车斗里的猪肉,忍不住问:“张哥,你咋知道卡鲁这儿的猪肉好?”
“我也是听其他华人说的,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半信半疑,买回去做了红烧肉,一吃就知道不一样。” 张田笑着说,“后来就成了常客,卡鲁也实在,每次都给我留最好的肉。”
回到住处,两人把肉分门别类,五花肉用来做红烧肉、回锅肉,排骨用来炖汤、红烧,后腿肉用来做小酥肉、肉丝。
张田还特意买了个大冰柜,专门用来冻肉,塞满了半冰柜。
从这天起,李朴的餐桌彻底被猪肉承包了。
周一吃红烧肉,张田把五花肉焯水后,用冰糖炒出糖色,再把肉块放进去翻炒,加料酒、酱油、香料,小火慢炖一个小时,炖得肉烂汁浓,配着米饭能吃两大碗。
周二吃回锅肉,肥瘦相间的肉片在锅里煸出油脂,放上豆瓣酱、青椒、蒜苗,炒得香喷喷的,下饭神器。
周三吃排骨炖玉米,排骨焯水后和玉米、胡萝卜一起炖,汤鲜甜,肉软烂,连玉米都吸饱了肉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